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时政>>2014两会专题>>两会快评>> 正文

王石川:打破“一亩三分地” 才有新天地

2014年03月07日09:14|来源:海外网|字号: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提出7点要求,其中一点要求: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诚然,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也真正能够实现“1+2>3”的效果。不过,有个现实还是无法回避的: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落差极大,既有财富高地,更有极为落后的贫困带。据报道,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一名河北的人大代表沉重地说到,现在河北还有人家“住茅草土坯房,连豆腐都是奢侈品”。6年过去了,相关的贫困情况应该有所改观,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奔小康。另有数据显示,河北省环绕京津的区域有24个贫困县,涉及200多万贫困人口。繁华附近却是赤贫,这不正常。

有人说,京津冀三地关系中,北京和天津被誉为“蛋黄”,而河北则为“蛋清”。一直以来,河北省试图突破“双黄蛋”的印象,与京津共同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蛋糕”。但现实很骨感,河北多年来只能扮演着京津米袋子、菜篮子的角色,希望分一杯羹而难如愿。更可悲的是,由于京津虹吸效应太强,河北一直处于“近水楼台难得月、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尴尬中。

实际上,早在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有了顶层设计,关键是如何贴地而行,而不是停留于纸上富贵。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很有必要。但如何打破?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只愿独享好处,各自打着小算盘,缺乏开放心态,不愿意分享贡献,就不可能实现共赢。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马太效应,所谓的京津冀一体化就会变得虚幻化,空有其名。三地有竞争,其实更有合作:先进的应拉落后的一把,而不是把包袱甩给后者。要看到,河北为京津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牺牲,应该得到补偿;河北向京津投怀送抱,京津不能冷眼旁观,欲迎还拒。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还需要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刻板印象。当邻居富了,自己才能沾光;如果邻居一直穷下去,自己脸上也无颜。更重要的是,如果邻居长期贫困,发展不起来,自己的发展也难有持久力:假如河北一直贫困,京津的“菜篮子”、“米袋子”就没有了分量;假如河北一直污染,京津的空气能有多好?

古人说得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总书记要求京津冀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绝非偶然,这是高屋建瓴的宏大视野,也是紧贴地气的现实指向。京津冀三地各有优势,且各自优势都很明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唯有合作共赢才能走得更长远。

(王石川,海外网专栏作者)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京津冀 王石川 一亩三分地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北影学霸校花爆红 中国各校名花美貌大PK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