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9日21:07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提要] 發展中經濟體的制造業高度集中,2010年15個最大的經濟體佔總產量的83%。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除了中國和印度以外,大多數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制造業在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增加值中所佔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金融危機前后的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一)
發展中經濟體在制造業比重最大
發展中經濟體的制造業高度集中,2010年15個最大的經濟體佔總產量的83%。與1990年相比上升了73.2%,這一增長主要歸功於中國,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在1990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中的比重翻了三倍,達到了43.3%(圖3)。在此期間,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比其他大的發展中國家都要快。
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除了中國和印度以外,大多數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制造業在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增加值中所佔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巴西下降了2.1%,墨西哥下降了3.8%。印度超過墨西哥和巴西,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第二大制造業大國。中國台灣在市場份額上稍稍下降,在發展中經濟體中保持第四位。
按技術分類的制造業增加值
1995年至2009年期間,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均增加了其中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這類產品的全球份額從41.3%增長至55.8%(表2)
分區域看,2009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在中、高技術制造業生產中佔46%,略低於中亞和南亞(47.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低技術和中低技術制造業活動中份額最高,1995年至2009年期間,佔到了75%。除了南非以外,其低技術及中低持技術活動增至85%。
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技術轉讓的增加以及更多的市場進入,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亞,越來越融入全球價值鏈和生產網絡中。像中國、馬來西亞和中國台灣等經濟體,以低端、低附加值的產品起步,已經在制造業生產中越來越多元化,引入更多技術含量高的高端產品。他們還從事更多的生產活動-從設計到制造、營銷和分銷,在教育、研發和基礎設施上大力投資,以趕上發達國家。
在最不發達國家,中高技術制造業生產活動的比重從1995年的19.5%降至2009年的16.7%。盡管這些國家處於工業化的初期階段,他們需要在技術更高端的產品上保持和發展制造能力,這些產品的增長期更長,且更不易於受到競爭的影響,也更容易適應技術和市場的發展趨勢(Lall 1998)。
不同產業部門的增值情況
1995年,全球范圍內的主要的制造業部門是食品和飲料行業(佔11.8%),化工及化工產品(10%)以及機械設備(8.5%﹔表3)。
到2000年,廣播、電視及通信設備超過了所有的這三項,佔13.9%。由於在電子類產品需求上漲(計算機、手機和其它電子設備)2009年,其比例增加至20.7%。
2009年,發展中國家中領先的部門是食品和飲料(12.2%),化工及化工產品(11%)﹔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10.2%)﹔基本金屬(10.1%)。
在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上的增長(從1995年的4.7%)反映了向更精細的產品的轉型。盡管如此,發展中國家仍然在中低技術的產業部門佔很大的比重,如紡織品(74.7%)﹔服裝和毛皮(71.6%)﹔皮革、皮革制品和鞋(77.2%﹔表4),中國在所有的三項中排名第一,佔總量約60%。紡織品中,印度(5.7%)、巴西(3.1%)緊隨其后。服裝和毛皮中,泰國(6%)、巴西(2.8%)緊隨其后。在皮革、皮革制品和鞋業部門,為阿根廷(7.1%)和巴西(3.2%)。(未完待續)
譯自:2011年工業發展報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編譯: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 李苑
(責任編輯:袁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