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4日16:0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經過14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內地基金市場在2012年邁入了“千基時代”,基金賬戶總數也超過了3900萬戶。截至9月21日,共有29隻基金最新淨值低於0.5元,其中申萬菱信深成進取和博時上証超大盤ETF兩隻基金淨值不足0.2元﹔與此同時,累計淨值低於1元的基金高達472隻。
新華社上海9月23日電(記者桑彤 潘清)經過14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內地基金市場在2012年邁入了“千基時代”,基金賬戶總數也超過了3900萬戶。然而,面對不斷縮水的基金淨值,中國基民卻越來越困惑:專業理財、共擔風險、分散風險,基金的三大承諾為何一樣都沒能兌現?
號稱專業理財,淨值大幅縮水
統計顯示,到今年8月末,內地市場共擁有1069隻基金。與此同時,數以百計的基金跌破面值,淨值“縮水”之下,基金似乎越來越難以擔當“專業理財”的責任,也難以兌現當初對基金持有人的承諾。
截至9月21日,共有29隻基金最新淨值低於0.5元,其中申萬菱信深成進取和博時上証超大盤ETF兩隻基金淨值不足0.2元﹔與此同時,累計淨值低於1元的基金高達472隻。
或許基金公司可以為其淨值大幅“縮水”找出各種理由,比如分級基金所具備的杠杆效應放大了折價水平以及部分基金成立時淨值偏低等。然而,“一毛基金”的出現仍令曾對基金寄予厚望的基民感到心寒。
“這比股市被‘腰斬’更可怕。”一直被深套的基民李小姐抱怨說,“專業理財機構不僅沒能幫百姓實現盈利,甚至連本金都幾乎打了水漂。”
事實上,從更長時間來觀察,基金市場似乎也難逃“牛短熊長”“賺少賠多”的命運。據了解,2008年A股市場由牛轉熊,基金全年巨虧1.5萬億元。2009年股市單邊反彈為基金業帶來9100億元的利潤,但好景不長。2011年,基金業再度出現5004億元的巨額虧損。即便今年上半年,基金業獲利997.56億元,但同期已實現收益卻為-722.74億元。這意味著賬面上的盈利,並未能變成持有人口袋中的真金白銀。(桑彤 潘清)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和晨星公司日前發布了一年來全球最佳及最差基金排行。中國股票基金以年回報-21.67%排名倒數第六。
投資者損失慘重,經理人“旱澇保收”
上海基民鄭莘向記者晒了一下自己的基金賬單。從2011年初開始,他陸續投入了20多萬元購買基金,目前僅有一隻貨幣基金和一隻QDII基金略有盈利。算一下總賬,一年多來基金投資非但沒能給他帶來一分錢的增值,反而造成了逾兩成的本金損失。
“常聽人說基金公司是‘專家理財’,我的錢到底被‘專家’們理到哪裡去了?”鄭莘無奈地說。
與基民本金“朝不保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旱澇保收”。據統計,2007年到2011年,基金公司共為投資者創造盈利373億元,而同期基金公司累計提取管理費高達1465億元,為基民同期盈利的近4倍。據媒體披露,在基金全行業虧損階段,主動股票型基金經理的年薪“起步價”超過百萬元,一位成熟的債券型基金經理年薪高達300萬元以上。
基金經理沒有為投資者賺到錢卻養肥了自己,基金業巨虧之下仍能坐收高昂的管理費,這種怪現狀無疑是對基金投資者利益的“生吞活剝”。據了解,內地公募基金按照固定比例計提管理費。一般而言,偏股型主動投資基金年費率多固定在1.5%,投資多個海外証券市場的QDII基金年費率為1.5%至1.8%。
“分散風險”成忽悠
作為一種集合証券投資方式,基金素來標榜“以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然而實際情況是,基金運作似乎也難以抵御系統性風險。
“結構性機會”曾經是基金經理配置資金的一個理由。如當股市出現系統性下跌時,他們通常會把資金轉向食品飲料、醫藥等防御性行業。但對行業和企業的一知半解,也讓他們頻頻“踩雷”。
不斷“縮水”的淨值,讓基金所謂分散風險功能成了一句空話。而這一現狀的背后,是基金業信托責任的缺失。
在晨星亞太區CEO張曉海看來,信托責任是基金行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公募基金行業在建立信托責任時,應重點解決如何把股東、管理層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綁定在一起,從而實現對投資者利益的有效保護。”張曉海說。
也有的基金強調利益綁定。如不久前亮相的發起式基金,也是監管層為了將參與各方利益高度綁定、實現風險共擔、體現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而進行的一種嘗試。
據了解,發起式基金開閘后的前兩周,就有6家基金公司“火速”申報。其中隻有一家發起式基金投資股票,其余5家都是投資債券,並沒有實現參與各方利益的高度綁定。
業內專家指出,由於賦予了基金管理人更多的剩余索取權,這一以“消除道德風險”為目的的創新,有可能導致更多的“道德失敗”。
誕生14年之后,曾經風光的中國基金業已經步入困局。這一狀況不僅源於基礎市場的持續低迷,更來自於約束機制的缺位,來自於信托責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