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專家稱中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內肯定出台(圖)

2012年09月27日10:5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牛犁 今年41歲,現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國內外宏觀經濟、能源戰略以及國際油價等領域研究工作。自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國家信息中心工作至今。

【核心觀點】

“一般政府換屆后,新一屆政府都有新的發展思路和新氣象,會激發各地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的熱情。回顧中國幾十年的政治周期,每次政府換屆之后的年景,都是經濟增長比較好的年景。”

“我們不需要出名,隻要通過正常的渠道發聲就可以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說,相比大學裡的經濟學者,他們更加低調,更了解“實際情況”。

國家信息中心的上級主管單位是國家發改委,也是政府部門下屬的重要研究機構。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能定位即是政府的智囊參謀,對經濟形勢重大熱點問題進行分析研判、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因為身在智囊機構,牛犁的工作也與政府部門非常緊密。例如經常要去參加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的形勢研討會,以及全國人大財經委、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等單位的會議等。他所在的經濟預測部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定期向政府部門提交經濟形勢的回顧分析以及預測,為政府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提供宏觀決策支持。

牛犁說,與大學裡經濟學者更注重理論以及研究方法不同,智囊機構往往對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更為熟悉。

他舉例說明:“金融危機的時候,國際油價跌至每桶40美元以下,有人就說國際油價跌了那麼多,中石油、中石化為什麼不多進點油,多存點油?但現實的情況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經濟不行了,導致油價下跌。中國佔世界石油增量的30%-40%,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了,油價就下來了。在中國需求不旺時,中石油、中石化的庫存壓力很大,再多進油也沒有庫容了。但如果不了解情況,就可能指責央企‘買漲不買落’、維護壟斷。其實這是對實際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了解不深入的反應。”

一位經濟學界同行評價牛犁:“他是一個謙和低調而務實的研究者,對現實問題有著深刻地把握。”他確實很低調,截至目前,他還沒有微博賬號。牛犁告訴記者,此前很多門戶網站都曾來游說,希望他開通微博,但都被他婉拒。

因為工作與政府部門聯系緊密,智囊機構的人有時也難免被人誤解,被認為是與政府部門一個鼻孔出氣。

採訪中,牛犁強調,“我們不是政府行政部門,不需要為政策辯護,我們的意見建議相對客觀獨立,只是給政府出主意,但並不決策。”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內見分曉”

調結構做起來比較難

新京報:7、8月份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持續下滑的態勢並未遏制,除了有外部經濟環境不好之外,內在的原因是什麼?

牛犁:整體的宏觀經濟面還在減速,所以政府微調的力度還在加大,例如近期披露的軌道交通項目等。

內因主要是重工業增速慢、企業經營困難,庫存大,企業面臨中長期去產能化的艱巨任務,結構性問題是根本性的問題。

2003-2008年經濟擴張期積累了大量的產能。按說危機時期應該去消化這些產能,但是全球經濟危機后,當時為了防止經濟跌入谷底,我們又實施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把本來該淘汰的部分產能延續下來了,積累了更多的產能壓力,調整起來更難。

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口紅利開始下降,同時伴隨著居民的儲蓄率可能會下降,資本的積累、資本存量也要接近峰值的位置。從全要素貢獻率看,技術研發進步緩慢,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加大,很難拿出錢再去加大研發、科技創新。

因此,中國潛在增長水平是在下降的。另外,全球經濟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中低端的需求在減少,中國的比較優勢在喪失。所以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結構調整,技術升級換代,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盈利點。

新京報:你是否看到目前有結構調整的跡象?

牛犁:結構調整我們一直在全力推進,只是進展較慢。國家層面的調整和微觀層面的實施確實有不同,做起來是比較難的。

國家層面的結構調整主要是三個層次:一是需求角度,原來我們更多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現在要慢慢轉為消費、投資、出口三個協調拉動,或者說把消費補足,加大消費的比重。這些年,我們的投資率一直不斷上升,消費率一直下滑,要根本改善有賴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二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們長期以來依賴工業或者說二產,現在要一、二、三產協調拉動,尤其是三產長期偏低的情況要調整。以前出台的政策很多都是支持工業發展的,很少是支持服務業的,哪怕是有些高科技研發企業拿到了優惠政策,但是拿到了地之后,還是去搞房地產,因為房地產比研發來錢更快。

三是要素結構方面變化,原來我們發展依靠投錢、投人,現在要更多加大技術研發。現在企業經營困難,但誰結構調整的好,能找到新的技術突破口,誰就先走出危機。國家要加大科技研發的整體投入,加大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不要再推動高耗能和產能過剩行業的生產建設。

一直以來我們科技研發經費佔GDP的投入都是有目標的,但是基本上都沒有實現過,包括“十一五”設定的指標也沒有完成。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多少年來始終沒有達到目標。(沈瑋青)

(責編: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