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中國制造亟須“智造”升級

2012年09月29日12:31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在一些技術領域長期處於跟蹤和追趕狀態,已影響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推動“兩化”融合,促進我國制造業朝著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方向發展,已迫在眉睫

這是我國制造業的輝煌時代:2010年,我國制造業生產總值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已有220種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經過新中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奮斗,我國制造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

另一方面,“制造業大國”還遠非“制造業強國”。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速下滑、利潤下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2010年下降1.8%﹔今年1至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1%,8月當月實現利潤3812億元,同比下降6.2%。加強科技創新、推動“兩化”融合,促進我國制造業朝著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方向發展,已迫在眉睫。

必須跨越的臨界點

不久前歐盟啟動對我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對處於困境中的光伏企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像許多光伏企業一樣,不少制造企業正遭遇“成長的煩惱”。

煩惱來自多個方面。一是我國制造業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依靠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廉的自然資源,取得了全球中低端產品市場的很大一部分份額。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對各生產要素需求持續提升,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資源類產品價格的上漲趨勢不可逆轉。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表示,目前,我國一些制造企業綜合成本已經超過越南、印度等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消失,部分外資企業正在“遷往”成本更為低廉的發展中國家。

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加速追趕,另一方面,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2009年美國制定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通過了《制造業促進法案》,此后在2011年啟動了“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發布振興制造業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德國、英國等國家都推出一系列重振制造業的重大舉措。

高端回流、低端失守,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前后夾擊式的圍堵”。

專家認為,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薄弱,大量制造業企業總體上仍處在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低。比如,售價10美元的芭比娃娃,我國隻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費﹔

標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國外售價每台499美元,組裝費隻佔售價的3.4%,每賣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廠的40萬員工僅得9美元報酬。

微薄的利潤面對著高企的成本,我國制造業的低端制造、低成本競爭、低附加值出口的模式也走到了盡頭,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的轉型升級,是我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而且從“制造”向“智造”的邁進,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逐步深化而顯得更為迫切。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指出,如果中國想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必須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

從“制造”到“智造”,我國制造業已到了必須跨越的臨界點。

“綠色制造”的新途徑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創造1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他們的4倍至10倍﹔資源績效居世界59個主要國家的倒數第6位﹔據世界銀行估計,污染物排放的70%源於制造業,環境污染給我國帶來相當於3.5%至8%的GDP損失。

來自IBM和E-works的調查報告稱,資源不足,對外依賴大﹔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資源結構不合理,環境保護壓力大等已成為中國制造業現在和未來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有限的資源已難以支撐傳統工業粗放型增長方式﹔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從早期的安全、標准、性能等方面延伸到資源和能源節約、再生利用、保護環境等領域,對我國出口貿易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三是全球氣候變化要求全世界增強綠色環保意識,提高生產能效同時顯著減少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

“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從源頭上解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擺脫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通過開展技術創新及系統優化,使產品在設計、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與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體健康與社會危害最小。”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說。

可喜的是,目前我國正在通過“智造”實現“綠色制造”。“十一五”期間,我國組織實施了科技支撐計劃“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並在汽車、機床、家電等行業開展了應用示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比如在冰箱行業連年衰退、壓縮機行業整體下滑的情況下,浙江加西貝拉依然交出了屬於“中國智造”的一份漂亮成績單:今年1月至8月,加西貝拉銷售1360萬台,同比增長15.7%,其中出口同比增長近四成,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如此良好的市場表現,源於創新研發帶來的“乘數效應”。

據了解,加西貝拉的核心競爭力來自節能,其產品COP值(制冷量/輸入功率)從1.0攀升至2.05,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毫無疑問,加西貝拉的表現,是我國制造業企業探索實現“綠色制造”的典范。這條路才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可行之路,必須要走的路。

服務轉型的新趨勢

創新不足、資源環境約束,遠不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全部挑戰。

當前,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強力的支持下,制造業的產業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制造業企業正在走向“產業+服務+管理”的模式,正在從產品制造商向系統集成和服務商轉變。

國際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已成為制造企業實現發展與壯大的重要舉措。“不賣硬件賣服務”是業內人士對蘋果取得成功的一致總結。硬件隻能賣一次,內容和服務卻可以無限延伸,現如今蘋果已被視為服務型主導企業的成功典范。

在向客戶提供產品的同時,還提供依托產品的服務和增值服務,或者是向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是目前我國制造業的一個薄弱環節。

當前,我國制造業的主要業務大多還處於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的制造環節,為用戶提供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遠程診斷維護、回收再制造、租賃等業務未能得到培育,絕大多數企業的服務收入所佔比重低於10%。因此,如果想走出價值鏈低端,實現成功轉型,我國制造業必須順應市場環境的變化趨勢,實現市場需求從產品導向向全面解決方案導向轉變、客戶交易形式由一次性交易向長期服務方式轉變,在新的市場環境中,重新創造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原先我們擅長做制造、加工、裝配,來料加工、來圖加工、貼牌生產,這些環節消耗資源多、勞動密集、對環境影響大,處於價值鏈的低端,今后要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向前延伸是指做研發、設計和品牌,向后延伸是指做行銷、增值服務、供應鏈管理等,以此才能提高制造業的效率和效益。”朱森第認為,從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是我國制造業的根本轉變,是改變我國制造業在世界分工中位置的重要途徑。 劉鬆柏

(責編: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