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莫言打趣茅獎獎金快花完 稱創作不是生活照相機

2012年10月10日11:21    來源:中國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莫言
莫言

去年作代會期間,憑借《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莫言備受矚目。每每被問及“茅獎”,莫言都打趣說:“哎喲,獎金已經快花完啦!”於是有同行也幽默地說,那莫言你去參選諾貝爾文學獎吧,獎金更多。他在作代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自己感到中國文壇最迫切的事情,應當是重新闡釋文藝創作與時代生活的關系。

文藝創作與時代生活不是“照相式”的

記者:本次作代會的主題中,你最關心哪一點?

莫言:我印象最深的是“重新闡釋文藝創作與時代生活的關系”,這是一句老話,但可以作為一個新話題。文藝創作是個人的沖動,也是時代的召喚,時代本身為文藝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文藝工作者也應該創作出與時代相匹配的作品。

記者:你認為文藝創作與時代生活的關系應該如何處理?

莫言:文藝創作與時代生活不是“照相式”的,二者不能機械地結合。文藝創作不是新聞報道,今天發生明天就得見報。我們常講深入生活,其實生活本身的定義也是寬泛的,並不是說今天發生的是生活,而昨天、前天、去年或幾十年前發生的就不是生活。同樣,感受生活的定義也是寬泛的,不能只是感受事件和物質本身,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

文學流派不是發明和倡導出來的

記者:你說當代文壇缺乏史詩巨制,但並非人人都能從宏觀著手,巨制應該如何落到“細微”?

莫言:以人為本,這也是一句老話,但也可以作為一個新話題。人包含各種階層,覆蓋全部國土,他們在各個側面生活著。我們也要從各個側面去體驗生活的變化,不光是可視的物質層面的變化,還要在熱火朝天的生活變化中,抽離出“人”這個主體文化。“人”既是主體,也是個體,因此作家最容易從個人經驗出發去描寫一個人,但這個人應該體現出豐富的人性,從而進一步體現人民性﹔或者去描寫一群人,但這群人應該展現出人民整體的典型性。

作品不創新愧對祖先后代

記者:你對於《蛙》的自我評價不低,但文藝評論家賀紹俊說,你的《檀香刑》才更加具有革命性。

莫言:呵呵,從小說的創新意義來談,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肯定是《檀香刑》走得比較遠。

創新是藝術的終極目的。我們現在常聽說,要繼承老祖宗的光榮傳統,但實際上,那些傳統在過去也屬於創新。再過幾十年當我們成為古人,我們今天的創作也會成為后人的遺產。

記者:那你最近有什麼新的創作?

莫言:想寫上世紀30年代的一場戰爭,它不太具備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分界,而接觸到戰爭的本質,去描述人類的原始游戲性質,非常有意義。當然,會不會先動筆寫這一部也不一定,我寫作的時候關注的幾個素材自己也常常在斗爭。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