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公辦民營”平抑養老院價格

2012年10月22日09:52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老人們剪下喜歡的圖片粘貼到白紙上,反映他們的願望。昨天,來自北京各個區縣的99位老人通過“曼陀羅”游戲,向兒女們訴說“夢想”。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杜丁 攝影報道

2010年底,北京市1257.8萬戶籍人口中,235萬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2011年底,戶籍人口增長20.1萬,僅老年人就增加12.9萬,總數已達到247.9萬。平均每一天,有410位北京人步入老年(60歲)門檻﹔同時,還有將近100人,進入80歲高齡。

這個速度,還在加快。

又是一年重陽節(10月23日),今明兩天,本報將連續推出調查報道和相關訪談,希望更多人關注北京老齡化的現狀﹔參與探討解決辦法,共同關愛老人、尋找北京的養老之路。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北京家庭中的養老“人手”呈現縮減態勢。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在結婚生子的同時,即將扛起養老重任——一人要扶養多名老人。

“別給孩子添麻煩”是這個時代老人們的普遍想法。來自市老齡辦的調研顯示,目前在北京,至少有45萬純老年人家庭。

北京養老機構存在巨大供需缺口和矛盾。出現城區“一床難求”、郊區“床位閑置”。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對於這些閑置的公辦養老資源,各方面已初步達成了共識,政府出資改造后,產權不變,交由社會力量運營。利用“公辦民營”,平抑今后養老院的收費價格。

居家養老免不了缺人手

去年春天,夏女士送79歲的婆婆住進香山附近一家養老院。

“孩子小的時候全靠她帶,現在她老了需要照顧,卻像被我們拋棄了。”夏女士說,她和婆婆情同母女,走到這一步,心裡很難過。

夏女士的愛人是獨生子,兩口子經常出差,上中學的孩子時而要到親友家“流浪”。她的婆婆獨居,近年有些糊涂,一次忘了關煤氣差點出危險。

“沒有辦法,真的照顧不過來。”夏女士說,一開始她很擔心別人不理解。但沒想到,包括她老公、同事、朋友,都一邊倒地對她表示理解。“原來,大家壓力都很大。”

在北京,扶養1名老人的平均人手,近年一直在悄然縮減。

按照北京市老齡辦統計的數據,2008年,扶養1名老人的“人手”,平均是4.1名勞動年齡人口﹔2011年底,北京市老年扶養系數(按15-59歲勞動年齡戶籍人口扶養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計算),提高至27.6%,平均起來,每3.62名勞動年齡人口,就要扶養一名老人。

具體到每一個家庭,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逐年面臨養兒、養老的雙重問題。在這樣的家庭裡,養老很可能會出現“倒挂”現象——1人要扶養2名老人。

政府補貼平抑養老院價格

像夏女士一樣,很多家庭將養老院當成他們的“出路”。

北京市民政局福利處上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運營的養老服務機構為406所,養老床位7.1萬張。僅按2011年底戶籍老年人口247.9萬計算,每百名老人實際擁有機構養老床位,不足3張。

除了眾所周知的第一福利院和第五福利院排隊數千人外,記者近日調查城區近30家養老院發現,絕大多數公辦養老院都已沒有空床。東直門街道敬老院一工作人員表示,“幾年內不會有空床。”

在收費方面,近四五年迫於物價、用工成本上漲,北京市大部分養老院價格都有所調整,有的翻了不止一倍。北京英智老年公寓,2007年左右的價格是一個月2000-5000元不等,目前收費達到單人間9500元/月,雙人間7500元/月。

嘉德老年公寓4年前的價格是1300元/月,現在漲到了單人間4680元/月,雙人間3680元/月。

“主要是人工成本上漲。”嘉德老年公寓工作人員介紹,以前一名護理員的工資隻有幾百元,現在已經達到幾千元不等。

近兩年,為補充總量,北京市不斷出資、供地,支持公辦養老院擴建,鼓勵社會力量辦養老院﹔為平抑養老院價格,北京市還出台了不少補貼政策,緩解養老院,特別是民辦養老院的運營壓力。比如,對於非營利性的民辦養老院,按每張床位8000-16000元標准一次性給予基本建設資金補助﹔如果這些床位實際收住老人,則按每人每月200-300元,給予補貼。

今年4月1日起,在市民政局和發改委的共同努力下,作為政府補貼,全市養老機構的水、電、氣價格,回歸民用價。一間中型養老院的運營成本可降低8%-10%。

城區“一床難求”郊區“床位閑置”

在養老院價格普漲的局勢下,老人們的收入,是否換得一張養老床位?

今年1月,北京市198萬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進行調整,調整后的月人均養老金水平提高到2510元。實際上,過去6年間,北京企退人員養老金水平以每年至少200元遞增。2006年,北京平均企退養老金水平是1254元,六年間翻了一倍多。但仍然“追”不上多數養老院的標價。

家住海澱區八裡庄地區的何金花老人,今年73歲,因為心臟病,至今已做了四個支架。但她寧願一個人伺候77歲患有腰椎間盤突出、行走不便的老伴。“我和老伴的退休金都不高,加一起,也就5000塊錢,像我們這種情況,好點的養老院住不起,也住不進去﹔簡陋點的,要跟別人合住,我們也受不了,還不如在家”。

何金花老人住得起養老院的願望將有望實現。今年,北京市民政局、市老齡辦調研發現,城區“一床難求”、郊區“床位閑置”,特別是鄉村敬老院。隨后,191家鄉村敬老院的升級改造任務,列入市民政局的工作規劃。據統計,待改造的床位,超過2萬張。“對這些閑置的公辦養老資源,各方面已初步達成了共識,政府出資改造后,產權不變,交由社會力量運營。”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公辦民營”,幫助參與養老服務的社會力量,省去高昂的拿地和地上建設成本,將有利於平抑今后養老院的收費價格。

專題採寫 記者 魏銘言 溫薷 陳博

專題統籌 記者 魏銘言

專題制圖 制圖師春雷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