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最早遇到社會矛盾糾紛,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他們的作為、形象,某種意義上就是黨在億萬農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下鄉採訪,打交道最多的是村黨支部書記群體。前幾年,感到他們普遍擔憂的問題有三:一是,個人待遇低,辛苦打拼多年,憂退任后缺乏保障,此乃人之常情﹔二是,村裡沒有明確的發展思路,歲歲年年村相似,憂發展無門,此為使命所在﹔三是,不少黨員外出務工,憂其組織生活怎麼過,年輕人入黨意願不強,憂隊伍青黃不接,這是職責所系。
村支書是我國廣大農村一個獨特而重要的群體,急難險重時刻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抗震救災時,他們沖鋒在前,為鄉親父老撐起一片天﹔抗洪搶險時,他們頂著風雨,踩著泥濘,挨家挨戶通知群眾轉移﹔鄉鄰發生糾紛,村民遇到困難,他們第一時間趕到,及時調解,幫貧扶困。
村支書最早遇到社會矛盾糾紛,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他們的作為、形象,某種意義上就是黨在億萬農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透射到農村基層黨組織,正是村支書們的所憂,也是從中央到各地著力破解的難題。
在攻堅克難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村支書們喜訊不斷。
待遇提高了。各地愈加重視村支書群體,重點管理,逐步健全完善保障機制和激勵措施,讓他們生活上有保障,政治上有地位,工作上有動力,解決村干部尤其是支部書記的養老、醫療等“后顧之憂”,不少村支書因為表現出色還成了公務員。村支書們得到了實惠,看到了希望,未來有奔頭,干起工作有勁頭。
舞台擴大了。對於村支書,既要待遇留人,也要事業留人。絕大部分村支書都有造福一方的強烈意願。取消農業稅后,不少村支書感到可干的事少了。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吹響,村支書們為之欣喜不已,他們看到了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魄力,看到干部下到基層,錢投向基層,資源整合在基層。隨之,越來越多的支部有了活動場所,日常運轉經費有了保障。明確發展思路,鼓起村民腰包,支部增強了號召力和凝聚力。
吸引力增強了。外出務工的黨員也傳回一個個好消息,在外地他們也成立了流動黨員支部,共享流入地的黨建資源,過上了正常的組織生活。隨著產業梯度轉移,不少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一些外出務工的黨員群眾回來了。他們在外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幫著家鄉出謀劃策、設立黨組織,有的甚至提議學習人家城裡搞的區域化黨建。農村的年輕人,也紛紛向村支書們表達入黨意願。
變化這麼大,您說,村支書們能不高興嗎?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村支書由憂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