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300戶人家中有36戶搞起了‘農家樂’,每年接待少說也有2萬多人,每戶純利潤在8萬至10萬元。沒有搞‘農家樂’的,整村搬遷到近水、近路的移民新村,民生得到改善。”——蘭生昌
一條筆直的水泥街道,兩旁是紅瓦白牆、整齊排列的“農家樂”院落﹔富有特色的院門和“以更好的服務迎接游客”、“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等標語,將寧夏涇源縣涇河源鎮冶家村裝點得生機勃勃。
中秋、國慶8天長假剛過,記者如約來到回族村民蘭生昌的家。“今年的‘雙節’長假,我們這裡可是火了一把,村裡30多家‘農家樂’差不多接待了十來萬游客,光我們家就收入了好幾萬元。”見到記者,蘭生昌臉上洋溢著喜悅。3個月前記者初訪蘭生昌夫婦經營的“農家樂”,那時小院裡的沙棗剛剛結果,如今,幾棵棗樹隻剩樹葉不見果。“果子都讓游客採摘了,都說這果子好吃。沙棗果成了我們的一個招牌呢!”
50歲的蘭生昌,當年跑到新疆打工,帶回了如今的妻子賽娜莆·阿裡木江。在政府的指引下,他們開起了“農家樂”。“趕上好時候,是我們的幸運,當年回到老庄子落戶后,趕上固原撤地設市,確定六盤山地區為國家級旅游扶貧開發試驗區,我們就搞起了‘農家樂’。”蘭生昌說,“有了好政策,縣上干部就動員村民換個腦筋搞‘農家樂’,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帶著4戶人家開始了‘農家樂’創業。”說起10年前的創業,蘭生昌很是感慨:“我創業是村干部籌的錢,老村長還拿出了全部積蓄帶頭干。要在黨代會前說說自己的心願,我盼望農民的帶頭人都能跟老村長一樣,帶著大家奔小康。”
談到“農家樂”為村民生活帶來的變化,蘭生昌說:“村上300戶人家中有36戶搞起了‘農家樂’,每年接待少說也有2萬多人,每戶純利潤在8萬至10萬元。沒有搞‘農家樂’的,整村搬遷到近水、近路的移民新村,民生得到改善。”
“前幾天,鎮政府專門召集農家樂示范戶開會,問我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要我說,最大的願望是國家興旺發達,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們這些吃旅游飯的才能有更好的日子。如今,我們這些示范戶正籌備成立‘農家樂’協會,有組織地提升服務水平,讓村裡的‘農家樂’上規模、上台階。大家也盼望政府能夠進一步開發這裡的旅游資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蘭生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