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字折射的,是群眾對政治運行公開、透明的贊許,是社會對權力行使科學、規范的期待,是公民對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監督的熱望。
2007年底,一些網友在論壇裡公布自己的薪水、獎金、福利,甚至把工資條附圖貼上,“晒工資”成為風行一時的活動,而“晒”也作為新詞迅速走紅。
海量信息,大浪淘沙,“晒”字能成為網絡時代留存下來的經典語匯,卻源於其詞義的擴展。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把我國透明政府的建設帶上法治化的軌道。當越來越多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視為“秘密”的政府信息,發布之物從私人的工資條變成了政府的大賬本,關注之事從家長裡短變成了公共事務,“晒”也因而有了公開、透明的引申義。
在5億多人通過網絡發表意見、進行表達之時,或許沒有什麼比網絡詞匯更能迅捷地反映公眾心態了。“晒”字折射的,是群眾對政治運行公開、透明的贊許,是社會對權力行使科學、規范的期待,是公民對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監督的熱望。
的確,近10年來,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組織,晒賬本、晒工作,公開透明已是大勢所趨。新疆阿勒泰的官員財產公示、浙江溫嶺的陽光預算、四川白廟的“全裸賬本”……晒的范圍擴大、內容增加。2010年,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經費﹔2011年,“晒三公”在爭議中前行,北京、上海等地紛紛跟進,晒的質量提升、意識增強。從被動晒到主動晒,從“願晒就晒”到“一定要晒”,“晒”字的闖入,無疑是中國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變化。
“晒”字的背后,是“執政為民”理念的進一步彰顯。中央部門“晒三公”、執法部門晒權力清單,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領導手機號,對象無疑都是公眾。主動將權力運行的過程置於公眾監督的視線之下,讓公眾知情、請公眾監督、使公眾參與,從本質上講,就是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行使權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准,是“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在實踐層面的充分體現。
晒的效應,已然顯現。且不說“公車專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河南取消公安車牌號段,也不說慈善風暴倒逼出的紅十字會捐贈查詢平台,隻說個稅起征點網絡征求意見時22萬條建議增強的參與意識,隻說“晒三公”時無數公眾緊盯錢袋進行的民主訓練,公開帶來的參與、互動和共建,形成社會共同體意識、激發現代公民精神,這就足以開拓出更廣闊的民主圖景。
即便從“晒”字風行的2007年算起,公開透明進入公眾視野,也才剛剛5年。如何晒得更及時更有效,如何以晒為起點延伸到監督、參與,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內容。但重要的是,由被動變主動、由例外到常態,讓公開在政府、公眾、媒體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下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