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人類的共同向往。和諧世界,中國外交的理念創新,也是各國人民利益所在。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順應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形勢,積極致力於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倡導“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對國際關系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中國戰略,顯示了非同凡響的世界意義。
和平內涵
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條件
胡錦濤多次對和諧世界理念進行深入闡述:
——2005年4月,胡錦濤參加雅加達亞非峰會,在講話中提出,亞非國家應 “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
——2005年7月,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和諧世界”被寫入《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2005年9月,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深入闡釋和諧世界理念。
——2006年6月,胡錦濤在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會議上首次提出“和諧地區”思想。
——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強調,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條件。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系統闡述和諧世界理念的深刻內涵: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中國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社會致力於推動建立和諧地區、和諧世界,尋求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模式間的和而不同、共存發展。和諧世界理念的宣示,讓國際社會進一步理解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進一步看到中國力量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的希望。
黨的十八大代表、外交部部長助理馬朝旭說:“過去十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努力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和平國際環境。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開展全方位外交,增進與各國政治互信,保持與各大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深化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鞏固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推動解決國際熱點和難點問題。”
十年來,中國聲音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熱切期待。馬朝旭說:“黨和國家領導人身體力行,開展了密集的重大外交行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胡錦濤主席連續7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闡明中方立場和重要主張。我國努力引導國際社會應對危機的思路與實踐,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應對危機和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機制,擴大了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制度性權利,維護了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進一步樹立了中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和平認知
倡導和諧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國與世界共和平、共命運、共發展的世界觀
和諧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國對世界和平的態度。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繪制了未來5年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在對外工作部分再次提出,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些深刻的闡述,再次告訴世界當代中國對外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達到什麼目標和怎樣實現目標。
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日益融入國際社會,同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新世紀頭20年由國際形勢總體和平、大國關系相對平穩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提供的發展機遇就可能喪失。抓住戰略機遇期,發展起來、壯大起來、繁榮起來,中國堅定不移地做出戰略抉擇。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中國對世界和平抱有堅定信念。
黨的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十年來,我國領導人利用出訪、參加國際組織等場合宣示‘中國主張’、‘中國立場’,既體現了中國‘和合’的宏大思想,又順應了世界和平發展互贏的時代潮流,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領域反映了中國與世界共和平、共命運、共發展的世界觀。”
和平作為
追求和諧世界理想,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的重要力量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致力於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在重大問題上始終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中國推動以對話、談判等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各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一直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
迄今為止,中國共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累計向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軍事人員、警察和民事官員2萬余人次。
中國廣泛開展各個領域國際合作,支持聯合國及安理會改革,推動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與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全球性挑戰。
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中非合作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中阿合作論壇、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核安全峰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每一個重大國際進程,中國都發揮著積極參與倡導、促進合作共贏的重要作用。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自身的穩增長、調結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穩定器”。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4.4%提高到10.4%,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十二五”期間,中國進口總規模有望超過10萬億美元。
十年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經濟不同階段發展和產業升級調整,都給世界經濟和不同國家地區人民帶來了實惠。在“走出去”戰略的號召下,中國經濟的外向延伸不僅加速了全球經濟的融合發展,也讓中國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了發展動力。
黨的十八大代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芮曉武說:“中國正在成為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的中心,在全球競爭非常激烈的電子信息產業中,中國企業以強大的制造能力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普及應用,為各國人民享受現代科技發展成果作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中國根據自身能力積極開展對外援助,遵循平等互利、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對外援助原則,切實履行援助承諾的行動。中國累計免除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近300億元人民幣到期債務,承諾對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7%的稅目的產品給予零關稅待遇。
胡鞍鋼認為:“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最不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多予之,少取之’。這直接刺激了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各類出口,刺激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就業創造、稅收貢獻。”
芮曉武說:“中國電子先后承建了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沙特、斯裡蘭卡、老撾等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涉及電子工程、信息系統、電力設施、供水系統、廣播電視中心等工程,總金額達數十億美元。通過承建此類項目,不僅提高了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水平,也把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輸送到這些國家,以低成本、高質量、重信譽贏得了所在國政府與合作伙伴的充分認可,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樹立了中國企業良好的國際形象。”
和平形象
傳播和諧世界理念,為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在踐行和諧世界理念的過程中,中國為各國文化的交流共進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行,不僅成為中國軟實力的一張名片,也為世界人民的和平友誼與文化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中國同多國成功舉辦的“中國年”、“感知中國”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動,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在海外設立中國文化中心。“中國熱”、“漢語熱”,成為國際潮流。
2004年,中國開始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孔子學院。如今,遍布世界108個國家和地區的39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多所中小學孔子課堂,已成為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的園地。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急劇增長,中國文化成為促進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環。山東大學作為國內首批建設海外孔子學院的高校,已在海外建設了7所孔子學院。”黨的十八大代表、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李守信說,“我們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合建孔子學院后,自2010年始,連續組織兩期共有13名議員參加的南澳洲議員訪華團。在來華后歷經社區、企業考察,學校觀摩,聽取文化講座等活動后,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和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返澳后,有兩位議員自願擔當了孔子學院的形象大使,兩位議員開始學習中文,還有議員出面牽線搭橋,促成兩國多所中小學建立姊妹學校關系。”
“和”文化的力量傳遍世界,和平發展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胡鞍鋼說:“戰略決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中央基於‘兩個大局’,利用‘兩個大局’,緊緊抓住戰略機遇,充分利用戰略機遇,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十年輝煌光耀青史,中國貢獻享譽全球。“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的理念,為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