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法治

學者:中國富豪和社會的關系偏離了正常形態

2012年11月08日13:53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摘要: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認為:“意識流的、后現代主義的建筑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如果不能和城市本身的文化融合,反而是相抵觸的,必然不會讓民眾喜歡,更不能讓人們舒適而自在地生活。”

據媒體報道,被網友戲稱為“一條特大號秋褲”的“東方之門”,其締造者楊休不久前公開表示,“未來還將在中國的幾個發達城市再建4座‘東方之門’”。

53歲的楊休可能也很納悶,他在蘇州金雞湖畔投資近90億建造的“東方之門”,為何會在微博上一炮而紅。而他自己用手機上微博隻潛水不發言,默默地關注著“秋褲”熱潮的猛烈來襲和悄然退去。就在楊休放言還要再造4座“東方之門”后,再次在網上引發許多爭議,有批評者調侃道,“城市什麼時候變成了晾秋褲的地方”。

隨著城市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城市作為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城市建設也成為最重要的公共問題之一。面對越來越多耗資巨大的建筑,引來的卻是無數批評和口水,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打造我們的城市呢?對此,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認為:“意識流的、后現代主義的建筑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如果不能和城市本身的文化融合,反而是相抵觸的,必然不會讓民眾喜歡,更不能讓人們舒適而自在地生活。”

建筑不能與文化相悖

北京晨報:對於“東方之門”締造者楊休“還要再造4座”的宣言,很多網友是持批評和不贊成的態度,對此您怎麼看?

夏學鑾:從報道上看,這座建筑是外國的設計公司設計的,他們可能並不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因此在他們看來別出心裁的作品,放在中國的城市裡,在中國人的眼裡,就會覺得不那麼好,甚至很古怪。

北京晨報:建筑和文化有什麼關系?

夏學鑾:城市建筑的風格最重要的是要和城市文化相結合,不能相互抵觸,當地的風俗習慣,人們的審美情趣,乃至城市的歷史文化,包括建筑的歷史文化,都會影響到人們對於建筑的觀感。當然,我們今天在快速的現代化,但是現代化並不意味著沒有歷史文化,現代化本身也要和文化相融合。在今天,許多意識流的、后現代主義的建筑很多,這些建筑也往往會引來爭議,原因就在於此。

城市也有城市格

北京晨報:同樣的建筑,在不同的城市中復制,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和影響呢?

夏學鑾:類似“秋褲模式”是否可以在中國的城市中大規模推廣呢?我覺得不行。一個城市要有城市的風格和個性,人有人格,國有國格,城市也有格。城市格就是一個城市的獨特性,是城市文化的體現,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奇形怪狀,更不能和城市文化相悖,標新立異並不能表現出一個城市的文化,更不可能成為城市格,反而會讓一個城市沒有了格調和文化。

北京晨報:如何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呢?

夏學鑾:城市的建設是一個整體工程,因此城市建設的管理者應該有通盤的把握和認真的思考,完全商業化的建筑太多,對於一個文化意味深遠的城市,並不是好事。

夏學鑾:讓富商更具社會責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家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同樣的一套圖紙,同樣造型的建筑,在各個城市裡無限復制。這種流程式的操作,絕不僅僅是“東方之門”一個。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些奇形怪狀的建筑能夠不斷地在城市裡建造呢?

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表示:“我國改革開放30年,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同時也催生了不少富商和大企業家,但是他們與社會的關系到今天還未達到一個正常的狀態,這和我們發展的時間太短有關,也和我們特殊的發展方式有關。有些富商和企業家急於表現自我,想在時代中留下自己的坐標,故此選擇以標新立異的方式來實現自我價值,卻忽視甚至漠視了自身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他們最終留下的是什麼,還未可知。”

自我實現要考慮路徑

北京晨報:一些富商和企業老總的行為飽受社會爭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夏學鑾:這與社會發展的階段有關,也和富豪本身的行為有關。那些備受爭議的行為,往往是比較奇怪的,和普通人的價值觀不同。富豪們為什麼總會有些奇怪的行為,這和他們強烈的自我實現的願望有關。每一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願望,但是對於富豪來說,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的願望就容易實現,比如蓋一座特別的建筑,給世界留下一個坐標。但也正是因為有經濟基礎在支撐,所以在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富人往往不太考慮自我實現的路徑是否合法,是否合乎文化習慣等。

北京晨報:這是他們的行為屢屢引發爭論的原因嗎?

夏學鑾:越是聳人聽聞的表現,就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太急於表現自己,所以往往越是光怪陸離的行為,就越被這些富人所青睞。但這種表現最終會反映出來一個人的人格和價值追求,因此要非常慎重,完全脫離社會文化,與主流價值的相悖的行為,在時代中留下的可能是坐標,也可能是罵名。

不正常的關系與責任

北京晨報:一直以來,富商與社會的關系、追求自我實現是否要符合社會價值等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對此您怎麼看?

夏學鑾:中國富豪和社會的關系,其實是偏離了正常的形態,這與他們的發家途徑有關。我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的30多年中,出現了許多掌握大量財富的富商和企業家,這其中有不少是一夜暴富,因此他們很難在社會中給自己一個准確的定位,故也難以了解自己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

北京晨報:那麼,這種關系不正常在哪裡?

夏學鑾:富豪或者企業家,他們與社會的關系,第一是與政府的關系。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家,一開始就和政府站在一起。在開放之初,為了打破平均主義,政府對於創業的企業家給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所謂“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因此商人和企業家從政府那裡得到了很多照顧和優惠。這就造成有些商人和企業家,從一開始創業就一帆風順,沒有受到嚴格的監管和限制,所以“肆意妄為、無所忌憚”成為了他們今后人生的最大缺陷。而更多早先下海的商人和企業家,因為時代機遇使他們在很短的時間裡發了家,而自身卻沒來得及形成成熟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品質。

富商與社會的關系

北京晨報:正常的關系又應該是怎麼樣的?

夏學鑾:企業家的財富來自於社會,對社會自然應該有相應的責任。掌握越多的財富,就越需要放正自己的位置。如同一位著名的外國企業家所說,賺每一分錢,都應該回報社會。

北京晨報:這樣正常的關系如何才能形成呢?

夏學鑾:在西方,資本家與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是在幾百年的時間中逐漸形成的。最開始,資本家與政府是對立的,他們沒有吃過小灶,反而是經歷了諸多的挫折和失敗,因此他們更需要社會的認可和支持。這也促使,在數百年間商人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企業品格和誠信。后來經過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之后,西方政府逐漸建立社會福利制度,在這之后,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才開始緩和,並逐漸和企業成為合作伙伴。

北京晨報:對於企業家本身來說,這樣的經歷有什麼意義呢?

夏學鑾:正是因為經過漫長的創業和發家過程,所以才能在磨礪與挫折中形成企業家的品格。經歷過失敗與成功,經歷過蕭條與繁榮,在人生的興衰成敗中錘煉出個人的品質,同時也明白他們的財富來自於社會,所以必須對社會做出回報,否則必然將失去財富。但是中國企業家沒有經歷過這個過程,他們認為錢都是自己賺來的,因此缺少對社會的認同感,缺少社會責任。其實不然,他們的財富有很多是依靠政策照顧,或者鑽政策的空子,甚至是非法得來的。同樣也因為如此,他們更會對社會沒有責任感。

對富商也要來“硬”的

北京晨報: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夏學鑾:在今天,我們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本身也是在改變發展模式,但是並不是說已經完全改變了人們積累財富的途徑。實際上仍舊有免稅、減稅等諸多的優惠政策,這是一個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值得欣喜的是,政府對於企業家的監控正在逐漸加強。在以前,正是因為政府和企業家一開始就結成了伙伴關系,在監控上力度不夠,所以使得一些人為所欲為,各種偽劣產品、甚至有毒食品等等,其實都是企業家缺少社會責任意識所致。隨著監控力度的加強,違法成本的提高,我想這種狀況會逐漸改變。

北京晨報:也就是說,要改變企業家、富商和政府的關系?

夏學鑾:在西方,企業家和政府的關系經過了敵對—監管—合作的漫長過程,而我們則一開始企業家和政府直接就是合作。如今確實要有所改變了,這種改變倒也不必變成敵對,但一定要加強監管。政府和企業的關系,絕對不能光有“蜜月”,還一定要經過嚴厲的管理、制約甚至打擊,這樣企業和社會經濟才能逐漸成熟。為何要對企業家嚴厲?是因為企業家獲得了更多社會資源的傾斜、在財富分配中獲得了更多份額,因此對於他們的監管應該更加嚴格。也隻有這樣,才能規范企業家的行為,逐漸培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意識。

晨報記者 周懷宗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