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十八大新聞發言人在回答提問時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要毫不動搖地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 |
【閱讀提示】蔡名照: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將不為風險所懼不為干擾所惑 快閱讀
光明網評論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於今天開幕。
昨天(11月7日),在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十八大新聞發言人在回答提問時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要毫不動搖地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
“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誠哉斯言。
任何改革都有風險,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一個社會的改革之所以啟動,一項制度的革新之所以進行,完全不是改革者心血來潮的無事生非,而往往是不改革的風險等於或高於改革的風險所致。在不改革的風險尚小於改革的風險時未雨綢繆、深謀遠慮、謀定而動、把握先機,這是政治家把自己成就為“造時勢”英雄的不遇之機。退而言之,在不改革的風險等於或高於改革的風險時,仍能下定決心、鼓足勇氣、趁勢而動、披荊斬棘,這也仍不失為偉大政治家的負責任之舉。
改革的風險在於,任何改革,說到底,都是對利益結構的變動,都是對既定秩序的“顛覆”。為了達成這種變動和“顛覆”,首先做出犧牲的群體,則恰恰是既存利益結構和秩序類型的確立者、受益者和維護者,而改革者或改革者團體也正是來自於這個群體。這就意味著,改革的進行,不隻需要改革者個人或改革者團體的自覺,還需要改革者或改革者團體所在的群體成員大體一致的自覺。並且,這種自覺,實際上就是主動做出犧牲。主動做出犧牲,這正是任何改革的難點所在、阻力所在。當然,相較於無序社會變革所導致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喪失,主動犧牲也正是成就了改革的改革者、改革者團體和改革者群體的偉大之處,也正是那些歷史上的改革者可以千古流芳的原因所在。
要改革,就會有“犧牲”﹔要改革,“犧牲”就是必須的。古往今來的改革已經証明,中國30多年的改革實踐也再次証明,在既定利益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希冀以新的比例來重新分配“增量利益”,以此來改觀整體利益格局,只是避免犧牲、遲滯改革的一個幻想。隻要利益結構不改變,既得利益者“胃口”擴容的速度,要遠高於“增量利益”增加的速度。由此,什麼“存量”、“增量”,統統為既得利益者所通吃。
也正是因為如此,任何改革的啟動、動員和進行,總是要伴隨著干擾。這種出自切身利益的干擾,往往公開而強烈,也常常隱蔽而執著。在改革的進程存在來自改革者之外的壓力時,改革者所在群體內部因為未來的利益犧牲預期而為改革疊加的阻力和壓力,構成了改革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改革因為各方干擾而在半途停滯,由此造成舊的利益結構和秩序的動搖和傾覆,而又無法產生替代性的利益結構和秩序。
因此,推進改革,尤其是推進政治改革,就必須要有“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從中國的現實來看,“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也並非是一個豪言壯語式的宣示,而的確是中國改革所面臨境遇的一個側面描述。中國改革,風險始終伴隨,“懼者”存在並不奇怪﹔政治改革,干擾也總在左右,“惑者”所在也同樣並非意外。問題在於,風險、干擾也好,所懼、所惑也罷,都必須在嚴峻的客觀現實面前棄懼除惑,從而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化解風險和干擾,讓政治改革上路。
政治改革的生機在路上。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