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推進兩岸協商過程中,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重要共識——“九二共識”。今年是“九二共識”20周年,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原所長吳能遠的文章分析指出,歷史証明,“九二共識”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全文摘編如下:
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認同或否認“九二共識”成為選戰勝負的關鍵。選舉結果,堅持“九二共識”的馬英九獲得連任,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九二共識”的勝利。馬英九說,事實証明“九二共識”是台灣真正主流民意。
敗選的民進黨也出現了檢討的聲音,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指出,蔡英文從一開始就喊出反對“九二共識”,這絕對是整場選戰最嚴重的錯誤戰略,黨內人士應該有高度共識,民進黨非轉型不可,起碼要務實面對“九二共識”。民進黨中常委段宜康也呼吁民進黨應該誠實面對“九二共識”。民進黨“四大天王”之一,前台灣地區副領導人呂秀蓮說:“歷史就是歷史,‘九二共識’的確存在。”呂秀蓮在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時說,所謂“九二共識”,它是一個關鍵的文件,是1992年11月3日,海基會給海協會傳去的一個經過當時台灣主管機構同意的稿子,內容是雙方在確立“一個中國”原則下,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而這“一個中國”的內涵,就是海峽兩岸同時都主張隻有一個中國、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當1992年11月3日,大陸收到台灣的傳真以后,對該文稿的內容表示認同。為此,呂秀蓮表示:“我覺得歷史就是歷史,大家要搞清楚,不要再否認‘九二共識’。”
諸多海峽兩岸圍繞著“九二共識”的相關文件和直接參與達成共識的當事人的回顧都証明,“九二共識”確實是歷史事實。盡管“九二共識”的名稱是后人概括的,但是“九二共識”的內容卻是確定不移的。201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美國檀香山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強調指出,“九二共識”是1992年由兩岸正式授權的民間團體達成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這體現了對待兩岸間政治問題的務實態度。認同“九二共識”是兩岸開展討論對話協商的必要前提,也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連戰表示贊同胡錦濤總書記的意見。連戰說,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兩岸經貿互惠與繁榮的基礎,也是兩岸政治互信的憑借。
“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是海峽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之所以確立共識顯得必要,是基於以下三種情況:
首先,一個中國是客觀事實,是兩岸關系維系和平發展的基礎。
其次,當時台灣內部出現一些偏離一個中國的雜音,將會嚴重干擾兩岸關系發展。
第三,兩岸在事務性商談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因為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是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的。
在上述情形下,1992年8月1日台灣當局“國家統一委員會”就有關一個中國涵義問題做出結論,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同年8月27日,海協會負責人通過新華社對此作出回應,表示: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隻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涵義。於是,海峽兩岸經由反復協商,終於達成了“九二共識”。共識中,海峽兩岸都表明了“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海協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異的處理。2011年8月28日,當時曾經擔任台灣“陸委會”負責人的馬英九証實,“九二共識”確實存在,這就是19年前兩岸都明文表示,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九二共識”的內容很清楚,就是一個中國,這是兩岸共識,雙方也都接受。
由於“九二共識”的確立,海峽兩岸才先后舉行了“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兩岸兩會開展了事務性協商,直至1999年,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嚴重違背了“九二共識”,兩會協商被迫中止。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堅持“一邊一國”“台獨”路線,兩岸關系到了危險的邊緣,直到2008年代表國民黨的馬英九當選,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兩會重開協商,開創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繁榮局面。(吳能遠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