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節5名兒童慘死垃圾箱一下子抓住輿論,形成十八大后基層民生層面的第一個密集關注點。畢節嚴肅處理8名相關官員又引起另一番是否“處理得當”的爭論,顯示了觸及敏感事件時輿論的分歧。 |
畢節5名兒童慘死垃圾箱一下子抓住輿論,形成十八大后基層民生層面的第一個密集關注點。畢節嚴肅處理8名相關官員又引起另一番是否“處理得當”的爭論,顯示了觸及敏感事件時輿論的分歧。
國家的政治路線得到進一步鞏固,但讓民生層面洒滿溫暖卻很難。可以預見,基層的各種民生事件或丑聞將會不斷冒出來,就在昨天又有媒體報道,在北京一套100平米的復式出租房裡竟住著38戶人,這個消息訴說的不公平帶來新的印象沖擊。
加強對中國最貧窮人群的救助是這些年中國民政事業的主攻方向,但十八大后的中國各地需做新的加碼。民生領域的各種泄憤和訴求是中國輿論當前最活躍的部分,那些來自草根如泣如訴的故事,比圍繞國家道路的政治爭論更有感染力。
中國有一系列難題需要克服,相對而言,濟貧救困的資源和手段都算是多的,也比較容易見到效果。完全消除貧困暫無可能,但民政事業的成就並非不可計量。最貧困人群生活改善帶給全民的鼓舞,是用國家成就的大數據無法取代的。
中國的減貧成績受到聯合國的高度贊揚,但這同媒體揭出的生動貧困例子不能沖抵。民眾的要求會隨著國家的發展水漲船高,中國似在進入政府做多少事情都會被認為“做的還不夠”的時代。
每一起極端民生事件都會引起眾怒,而且眾怒的方向不僅是事情本身,而會向批評造成事端的體制漏洞甚至反思國家的整體問題快速延伸。這樣的引申沒有錯,但當這些引申逐漸成了唯一“政治正確性”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新的輿論性質和氛圍。
社會中分散蘊藏著一些怨氣,極端事件和丑聞總能起到振臂一呼將它們集中起來的作用。中國決不可能將這些四散的怨氣全都撫平,也不可能回到過去,由主流媒體制造無處不在的輿論導向。
讓每一件事回歸它自身的細節,對丑聞的揭露推動國家的具體進展,而不是一出事就圍著“這個國家好不好”評論,把輿論監督和鞭撻徹底帶出與肯定國家整體進步的對立,這應是國家未來理性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一張也是最關鍵的牌當然在政府手裡。政府需要對民生做更大的投入,更執著地扶貧濟困,並真誠帶動社會力量參與,甚至與社會力量聯合做。政府不必擔心一些社會力量在慈善領域做大后會產生“額外政治影響”,政府最不必要統一控制的就是慈善。
這些年政府力量對慈善以及民政事業的主導似有些做過了頭,使得輿論把所有扶貧濟困的期待和責任都寄托在政府身上,而解決所有問題,顯然是政府力量不可承受之重。
很多媒體揭露的民生事件都是這個國家的悲劇,這些揭露為解決問題提供了自下而上的特殊推力。然而當輿論只是捶胸頓足,通過比賽批判國家的體制是多麼糟糕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正義感時,這是極低質量的反思。甚至可以說,這不是反思,更像是困惑。
加大面向最貧困人群的民生投入是中國政府新時期施政的必由選擇。由於輿論對國家的作為已經有些麻木,對問題更敏感,這要求上述投入的力度必須足夠大,而且方式需要更新,加強官民互動和互補。政府做事不應僅僅為了輿論,但輿論是萬萬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