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台海網10月9日報道 (海峽導報特約撰述人、淡江大學陸研所教授潘錫堂)謝長廷於8日結束“開展之旅”返台,此行究竟是否可以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帶來更寬廣的格局,猶待后續觀察。但是民進黨高層“登陸”,謝長廷拔得頭籌,對民進黨投下震撼彈,意味未來民進黨兩岸路線將受嚴肅的沖擊。
在民進黨內,謝長廷比起其他 “天王”,在兩岸政策上相對比較務實、開放,他主張的“憲法一中”就是典例,以“憲法一中”描述兩岸現狀,民進黨內迄無人能有更超越的說法。從這個立論出發,去年他也提出“憲法各表”來取代民進黨一向反對的“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可招致黨內不少異議。
然而,自從民進黨2008年敗選下台后,不論是前主席蔡英文,或現任主席蘇貞昌,對於兩岸政策更見僵化保守,相對而言,不再具有黨公職身份的謝長廷反而擁有更寬廣的空間。無可置疑的,民進黨高層難以跨越台灣海峽,而謝長廷打定主意要拔得頭籌,首先思索的應是藉此抬高自己的身價,進而盼能為民、共兩黨之間建立較友好的互動關系。
民進黨將謝長廷“登陸”視為“私人活動”、“個人行程”,不啻掩耳盜鈴。謝長廷在廈門指稱,兩岸“光是求同存異已經不夠,應要包容、面對、處理、超越差異”,可見聲稱“不碰政治”,但還是很“政治”﹔他在北京又先后會見王毅、戴秉國、陳雲林等中共涉台高層,不但又聲稱,“兩岸未來要面對差異,尊重差異,處理差異”,還進而宣傳他的“憲法各表”。盡管“憲法各表”還是不等於“九二共識”,使得大陸無法接受,但大陸各界認為,謝長廷此行訪陸為化解兩岸差異,邁出重要的一步,而且歡迎民進黨以個人身份來訪,透過交流會晤,可望增進了解、降低分歧。
平心而論,謝長廷的訪陸,值得鼓勵,卻去得有些吊詭。謝的前述言論直接挑戰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卻在黨內迄無共識的情況下,他已奔赴北京,欲與中共“磨合”民進黨的“中國政策”。這是否本末倒置?是否反其道而行?即以謝長廷的語匯來說,如果民進黨不接受他的“憲法共識”,他如何要北京來接受他的“憲法各表”?所以,謝長廷欲將他主張的“憲法一中”,出口北京,再轉內銷台灣,其實是反其道而行,不易自圓其說。故而,蘇貞昌所領導的民進黨,也應立即“面對謝長廷”,對他的主張是反對抑或贊成,必須清楚表態,同時也要明確地向民眾報告。
尤有甚者,謝長廷此行所體現的意涵,已蔚為民進黨欲轉型的最佳杠杆,蘇貞昌若不能因勢利導,將謝長廷扶上“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一職,藉此推動民進黨的轉型,反而坐視謝的訪陸之行成為民進黨內訌分裂的題材,即不啻宣告民進黨的轉型已不可寄望。反之,若謝長廷能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接下來就看蘇謝二人如何將謝此行“出口轉內銷”的兩岸論述,轉化成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原本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轉型,與蘇蔡2016年“大選”角力糾纏在一起,使得轉型工程頗受牽制。如今,謝長廷若成功扮演轉型的杠杆角色,促使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轉型成功,對任何有意競逐2016“大位”者皆有利。若蘇蔡仍相互牽制,轉型即告落空。
最后,盡管大陸對謝個人的論述方向表示理解,但亦回以“民進黨不放棄‘台獨黨綱’,不可能黨對黨交流”。雖然這些皆須有長久的磨合過程,但謝此行表面看似隻跨出一小步,卻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溝通進程。尤其謝長廷渡海祭祖的動作似在鋪陳一種氛圍,即是 “認祖歸宗”、“飲水思源”。誠盼謝長廷此行的探路、試水溫,勿重蹈陳水扁2000年上台遙祭黃陵卻漸行漸遠的覆轍,也就是切勿再陷於民進黨屢次轉型失敗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