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政府今年的外貿政策與去年相比,並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保持出口的平穩增長,努力增加進口。所以,保出口依然是重點。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今年的國際國內形勢注定了貿易摩擦相比往年,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
前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再度把矛頭對准中國貿易行為,奧巴馬到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Milwaukee)一家工廠進行造勢之旅,呼吁企業將海外工作崗位“內包”。他表示:“當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按規則行事時,我不會袖手旁觀。”奧巴馬政府已成立一個新的貿易執法部門,“它隻有一個職責:調查中國等一些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而中國政府今年的外貿政策與去年相比,並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保持出口的平穩增長,努力增加進口。所以,保出口依然是重點。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今年的國際國內形勢注定了貿易摩擦相比往年,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當前中國外貿的結構決定了中美貿易依然是中國外貿的重頭戲。去年中國外貿順差為1551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項下的順差為3656億美元。中美貿易額達到446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美對華出口達到1222億美元。
分析一下這四個數字很有意思。前兩個數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加工貿易的話,中國的一般貿易是逆差的。而且量很大,達到2100億美元。就是說,中國的貿易順差是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在國內加工裝配后售到美國歐盟去這種形式實現的。而加工貿易的附加值通常又很低。中國真正在加工貿易掙到的錢並不多。后兩個數字則告訴我們:去年中美貿易順差為2023億美元。換言之,中國與其他200多個國家的外貿總和是逆差的。而這四個數字合起來傳達的信息則是:作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美雙邊貿易對中國很重要。中美雙邊貿易是中國貿易盈余的主要來源。
當然,在中美雙邊貿易中,中國之所以會有貿易順差,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所決定的,美國現在在制造業上由於人工成本太高,已經完全沒有比較優勢。而中國雖然近年來工資也在不斷上升,但相比於美國而言,那真是小巫見大巫。畢竟,中國依然是勞力豐富型國家。這一要素稟賦決定了中國在勞力密集型產品上有美國永遠不可比擬的優勢。換句話說,隻要是自由貿易,中國一定會在中美雙邊貿易中取得順差。
問題是,美國政府不這麼想。奧巴馬政府認為,中美雙邊貿易美方巨額逆差是因為四個方面導致的:第一,人民幣被低估導致中美貿易定價不公。第二,一些行業中方企業因得到政府補助而定價太低,因而在美國市場存在著傾銷行為。第三,美國之所以在亞太地區出口乏力,是因為缺少類似自由貿易區的這類區域合作組織來促進其出口。第四,美國制造業乏力是因為本國政府對制造業缺少必要的扶持。
因此,為了實現美國的五年內“出口倍增”計劃,奧巴馬政府在去年可謂是“四管其下”:第一,自去年起,多次指責中國是“匯率操縱國”,強行認為人民幣匯率因在短期內再上升20%,以達到自05年匯改以來升值40%的要求。第二,大肆裁定中國的某些出口行業有傾銷行為,因此在國內啟動特保機制,實行“反傾銷、反補貼”政策。比較出名的例子原有09年的商用汽車輪胎特保案,近則有去年年底的光伏產業反傾銷案。並在今年年初建立新的貿易執法部門,專門處理中美雙邊貿易爭端。第三,美國去年年底高調推出“泛太平洋貿易合作伙伴協議”(TPP),作為一項高要求高質量的自由貿易區安排,美國邀請了環太平洋地區的8國加入TPP,並誠邀日本加入。而作為環太平洋地區的最大貿易國—中國卻吃了個閉門羹。第四,去年年底,奧巴馬政府提出重振制造業,推出多項相關政策扶持制造業,力求改過去的“外包”為“內包”。
那麼,這四個政策效果怎麼樣呢?第一招想裁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顯然是徒勞無功。畢竟,人民幣匯率自05年從8.27人民幣每美元六年內已升到6.3人民幣每美元,升值已過25%。而原先美國認定的人民幣應升值40%的依據隻不過是來自某一國際組織的一個研究報告。該報告在研究方法上是很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再者,明眼人都知道美國才是真正最大的匯率操縱國。1971年突然就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從每美元兌35盎司貶成41盎司。1973年又再次貶值,直接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連美國國內的許多共和黨議員都對民主黨的這種“對別人馬列,對自己馬虎”做法看不下去,想在議會中通過裁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的議案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至於TPP,到目前為止,美國可謂大獲全勝。TPP的首批成員國除美國以外,都是一些莞爾小國: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和越南,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及南美的智利、秘魯。但是它們的產品與中國的產品有很大的替代性。如果沒有TPP,中國的產品就會比這些國家便宜,美國就會從中國進口。但是,由於有了TPP,美國對這些國家的進口品免關稅,而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品依然征收關稅,這自然就人為地削減了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不過,這種貿易轉移對中國沒好處,但對美國也沒好處。雖然中美雙邊貿易逆差是減少了,但是美國的全球貿易逆差並沒有減少。
不過,美國依然樂此不疲。美國最近更是想盡一切辦法勸說日本加入TPP。年初美國財長蓋特納日本之行更是准備在農業開放方面給日本大開綠燈,再加上中方所偏好的東盟10+3目前進展不大,日本國內終於偏向加入TPP。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的加入會使美國的出口市場明顯擴大。美日因為經濟結構類似,其同行業內貿易也會大增,這都有利於奧巴馬政府的出口倍增計劃的成功實現。但是,TPP框架受到了美國國際貿易學泰斗巴格瓦蒂教授的猛烈抨擊。他認為TPP不但是貿易轉移大於貿易創造﹔對日本農業的額外保護則是直接可能導致已談了十年的WTO“多哈回合”的直接失敗。
再說奧巴馬政府的“重振美國制造業”,那自然更是一廂情願的事。美國制造業在勞力密集型產品方面毫無比較優勢可言,不及中國,甚至比不上越南、印尼、墨西哥。在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則不及德國、日本。美國真正有優勢的是在研發和設計方面。奧巴馬政府的扶持計劃短期內確實能刺激美國制造業,但在長期內必定無效,因為這畢竟是逆全球化而行之,而且美國政府還有可能有這一扭曲付出更大代價。
所以,奧巴馬政府要想降低中美貿易逆差,一方面自然是增加出口,另一方面則是盡量少從中國進口。理論上講,最省事的辦法就是逼人民幣快速升值。但這招明顯行不通。那麼,下來的就隻有發揚“敲牛皮糖”技術,盡量多創造點貿易摩擦,減少某些行業中國的出口。
有哪些行業最有可能會遭到美國的“雙反”貿易制裁呢?筆者認為,哪些中美比較優勢都不明顯的行業最為可能。因為通過貿易制裁,美國在這些行業還能有所作為,擴大生產,佔據國內市場,增加國外市場份額。具體地,汽車零部件、銅版印刷紙、太陽能風能產業都是一些高危行業。
那麼,中國應如何對付2012年這一多事之秋呢?對企業而言,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一是要有心理准備,二是不要怕事。要學會積極應對。先是可以通過行業學會赴美游說,勸對方企業撤銷訴訟。二是准備好充分材料,准備提交WTO爭端委員會裁決。現在的世界基本上還是講理的,強權也不一定就能戰勝公理。95年在進口石油案中委內瑞拉大勝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對中國政府而言,該說不的時候就得說不。單靠行業出面,中國企業一般是要吃虧的。中國政府大可學習奧巴馬政府一樣成立“貿易執行小組”,也專門用來處理國內外的“雙方”調查,這樣也可有備無患。總之,2012年是國際貿易的多事之秋,雖說大的貿易戰不會有,但貿易摩擦少不了。大勢如此,中國企業還是應該未雨綢繆為好。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文責任編輯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