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民大學新媒體研究所副所長黃河認為,微博龐大的關系網可以使某個信息在很短時間裡引發數千萬甚至數億民眾的關注,“人多力量大,這些關注既會轉化為實際的協助與援助,也會推動涉事主體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 |
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任沁沁 胡雅婷)一個從銀戒開始的夢想通過微博持續發酵,匯集成一股愛的力量。
貴州民族大學女孩楊艾菁2月1日發出希望“用一對戒指為貴州山區的孩子換學校教學樓”的微博后,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參與、捐贈。23天后,價值200元的銀戒指變成30萬元的教學樓建設款。
如今,“夢想學校”貴州省納雍縣昆寨鄉夾岩村落成,孩子們有了實現夢想的天地。
在微博的世界裡,有時候,一個草根所發出的聲音和產生的影響力,一點也不比權威的大機構低。
今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之夜,“80后”小伙王璐用微博發起愛心車隊,接送大量滯留機場的乘客,用行動証明“微公益”的力量。
如今,他還發起“微博微倡議”,鼓勵網友“晒”出自己做過的好事。他說,希望借此傳遞正能量去影響更多人。
中國人民大學新媒體研究所副所長黃河認為,微博龐大的關系網可以使某個信息在很短時間裡引發數千萬甚至數億民眾的關注,“人多力量大,這些關注既會轉化為實際的協助與援助,也會推動涉事主體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
2009年8月,新浪啟動微博測試,成為國內首家推出微博服務的門戶網站,隨后,騰訊、搜狐的微博異軍突起。
微博以其高效的信息發布、傳遞模式迅速風靡,短短三年,成為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之一,成為人們與外界溝通聯絡、表達意見、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
如今,“3歲”的新浪微博,用戶已達3.68億。在地鐵上、飯館裡、辦公室,編織“圍脖”的身影無處不在,人們以實名的身份或游走或潛伏於“掌上世界”。
96歲的甘惜分老先生是個“時尚”的老人,他用微博記錄、分享自己的感悟,展示書法作品,不亦樂乎,他的微博自我介紹中寫著“活到老學到老”。
甘老是中國著名的新聞學者、新聞教育家。2011年10月開通微博至今,他已發布微博76條,擁有粉絲14700多人。
“網絡是當今傳媒最有力的新生力量,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遠非其他媒體能及。”甘惜分說,老百姓到底在想什麼,通過其他傳媒了解很少,而微博可以各抒己見,彌足珍貴。
微博,只是最近在中國風生水起的社會化媒體的一種。社會化媒體是一個近來出現的概念,通俗地說,是指“能互動的”媒體,將以往媒體一對多的傳播方式為多對多的“對話”。
網絡的社會化正在逐漸地影響到每個人,深入社會的每個角落,也改變著傳統的人際交流方式。
伴隨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情被忙碌沖淡,中國正在從傳統的“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朋友之間的溝通機會在變少。
微信的出現緩解了這種狀況。微信是一種比短信更快速的即時通訊工具,靈活、智能,可以與朋友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文字等。自2009年初由騰訊開發后,目前在中國擁有上億用戶。
人們通過它即時了解朋友的相關資訊,加深彼此溝通,重溫與“好久不見”的朋友的友情,讓天涯變成咫尺。
黃河表示,盡管社會化媒體擁有了數億用戶,融入了普通大眾的生活,但其是否發揮建設性的社會角色作用,還應該看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對話與溝通是否以尊重、信任、真誠、友善為出發點﹔同時,人際關系的維系也需要真實的社會交往而不應完全依賴於虛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