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業內遵循著最基本的規則:不問賣主身份,不問禮品來源。在這個灰色市場裡,工商部門不管,紀檢部門也不查,禮品回收成了一個“兩不管”的真空地帶。 |
行規“兩不問” 現狀“兩不管”
禮品回收亂 監管有真空
每到年終歲末,禮品回收都會進入“旺季”。記者在鄭州街頭走訪發現,除了傳統的煙、酒、保健品外,高檔電子產品正成為回收店的新寵,地下交易驚人。據知情人透露,其中的利潤高達50%。
同時,業內遵循著最基本的規則:不問賣主身份,不問禮品來源。在這個灰色市場裡,工商部門不管,紀檢部門也不查,禮品回收成了一個“兩不管”的真空地帶。
高檔電子產品回收交易獲利高
在鄭州市科技市場,王先生經營著一家蘋果產品專賣店,他說:“拿煙酒當禮品?那都是小兒科了。現在禮品改送高檔手機、電腦或照相機了。”據王先生介紹,iPhone4剛上市那會,有人一買就是好幾部,而且明說是送禮。有意思的是,前邊有人成批地買,后邊有人單個地往回“送”,嶄新iPhone4往你面前一放,包裝完好,配件齊全,問能否退貨?在回收時,對方甚至都不主動問一句“你給我打幾折?”
“手機等電子產品到手后哪怕你一次沒用過,也成了二手貨,立刻貶值。東西在外邊轉一圈兒,原封不動回到經銷商手中,賺個一兩千元,這美事兒誰不願干?”王先生說,在科技市場,有好多家電子產品回收店都是左手賣右手收。前后賺的差價比單賣產品高得多。
另據了解,回收的禮品一般按照市場價格的40%—50%收購,商家利潤不菲,此外還可能會有“意外收獲”。有人送禮,會將錢、金項鏈等貴重物品夾帶在禮品裡。碰上這種“套裝”禮品,商家就算撞了大運,業內將此稱作“淘金”。
購買“二手禮品”遭調包維權難
1月5日上午,在鄭州市緯一路某小區,記者見到了李先生。他說自己在一家禮品回收店買到了假酒。
“那家店就在我家小區旁邊,我和老板認識,可沒想到卻被熟人騙了。”據李先生介紹,他常去小區旁邊一家禮品回收店買酒。前不久,老板打電話給李先生,問有一箱“彩陶坊酒”要不要,“正好我一個朋友跟我要酒,我就把這箱賣給了他,哪知他當晚就打來電話,說酒是假的。”李先生說,他又把剩下的酒送到廠家作鑒定,結果確實是假的。接著他去找禮品回收店,可是老板已經不知去向。
買“二手禮品”被騙,賣禮品給回收商店,也容易被騙。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曉也有過被騙的經歷。今年國慶節期間,朋友送他幾條中華煙,想著已經戒煙,張曉打算賣給附近的一家煙酒商店。店裡的工作人員接過煙,上下看了好幾眼,還用手捏了捏,說:“需要拿到裡屋讓老板鑒定一下。”
過了一會兒,工作人員拿著煙回來說,“煙是真的,不過隻能五折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沒有談攏。
晚上,家裡來了幾個朋友,張曉拆了一條中華煙。煙剛點燃,朋友說:“這煙有問題。”后經鑒定,的確是假的。朋友提醒他,一定是被店員調了包。找上門去問,可想而知,店主根本不認,張曉隻好自認倒霉。
“商家獲利方式主要是‘狸貓換太子’。顧客去禮品回收店十有八九會被坑!”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禮品回收店基本都是團伙作案,以收煙為例,通常先把你的煙拿出來裝模作樣看看,然后提出要驗貨,乘機偷梁換柱,最后以煙有問題為由拒收。
違法經營缺乏明確管理規范
禮品回收市場需求很大,經營此項業務需要什麼條件?記者聯系到了一個做禮品回收生意多年的王老板,但他現在已經轉行做餐飲。“隻要你不公開向外出售回收來的禮品,就不用辦理任何手續。”他說。
商家回收上來的禮品最終還是要流回市場。除了一小部分賣給普通消費者,更多的要靠特殊的渠道銷售出去。因為收來的禮品中,如煙草等,都是管制商品,大型超市或正規商店都要有詳細的單據。但是很多不以出售商品為主要經營項目的大飯店或酒店,卻可以在提供其他服務的同時搭售此類商品。
禮品回收亂象令人擔憂,又該由誰來規范和管理這些禮品回收店呢?
在鄭州市經五路一家煙酒店內,記者看到店門口放著“禮品回收”的牌子。而在該店的營業許可証上,根本沒有“禮品回收”這一服務項目。
鄭州市工商局文化路工商所一位負責人說,按照規定,經營者從事營業許可証以外的業務,都是違法行為,那些挂著銷售煙酒招牌的個體工商戶回收煙酒顯然是違法的。同時,該負責人也表示,現行法規中對禮品回收沒有明確的規范,而且大多數經營者都是比較隱蔽的,監管查處起來有難度。
此外,現在很多禮品回收店已轉戰網絡,甚至從事跨地域交易,工商部門查處起來難度就更大了。 (記者 王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