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海內外同胞共慶春節>>往期特刊回顧2011

[記憶]“去村”紀事

2013年01月31日17:0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荒田    字號:
摘要:“去村”,在我家鄉的土話裡,是“走親戚”,親戚在別村,此“去”乃是“前往”。在兒時,過了大年初一,擇吉日“開年”,開年后,“去村”便密鑼緊鼓地開場。

  “去村”,在我家鄉的土話裡,是“走親戚”,親戚在別村,此“去”乃是“前往”。在兒時,過了大年初一,擇吉日“開年”,開年后,“去村”便密鑼緊鼓地開場。於是,在散滿爆竹紙屑的巷子前,在翻著白色泥坯的田垌中,綠竹掩映的村道上,不難看到這樣的場面:兩個小孩在趕路,辮子上拴著紅絨線的女孩,如此矜持和威嚴,不看個頭也曉得是姐。小男孩一路蹦跳著,拿著小籬竹東戳戳西挑挑,身上簇新的衣服,因太長而折了兩折的褲管粘上了泥巴。這姐弟是家裡派出的使節,到親戚家去執行強化親情的使命。當然,中國人醇厚的人情並不表現在賀卡和祝詞上,而是落實到“吃”上,姐姐所挑的荸薺般扁圓的“去村籃”,盛著應節?糕——咸的“雞籠”,甜的“煎對”,又粘又韌的“大龍金”,咬一口盡是糖漬花生米的酥角……蓋子的半圓提手夾著翠生生的蒜苗,裡面擱著朱紅桔子和利市封。如果是殷實的或者雖緊巴但不容許面子上有閃失的人家,扁擔下還挂著雞籠,一隻毛色燦若晚霞的閹雞樂天知命地蹲在裡頭。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在懷裡塞滿紅包、打的飽嗝無不帶著油膩的妙不可言的春節,“去村”是題中應有之義。

  這樣的搭檔,是我和大我三歲的姐姐。“去村”,是既富吸引力又膩人的差事。吸引力首先來自利是。所走的親戚,無論窮富,都會塞來好幾個紅包包,包裡乾坤到開拆才知道,小孩子拿到后,放進上衣口袋,不時按按,卻不敢當著親戚的面打開。其次,親戚家的人,外村裡的孩子、牛和池塘,都很新鮮,然而悶死人。那年代既無電話也沒多少自行車,天曉得大人是怎麼捎話的,去村從沒吃過閉門羹。籃子晃呀晃呀進了村。到了親戚家,貼著春聯和倒貼喜字的坤甸門早已打開,大人喜滋滋地把我們迎進去。主人都是女人,當家男人要麼上圩裡的茶樓,要麼到外村看獅子採青。我猜男人是為了躲避小客人,這種純粹禮節上的來往,年紀相差大,話匣子搜空了也沒幾句應酬話,隻好敬而遠之。揭籃蓋似乎是相當隆重的開場式,手腳利落的當家女人把小客人迎進廳堂,兩個籃子擺上八仙桌。當家女人大驚小怪地贊嘆:“喲喲,你家老爺奶奶真客氣哎,這麼多好東西!”“別生分,啊?隨便坐,就像在家裡一樣。”我和姐姐在酸枝椅旁邊靠著,不敢大咧咧地高坐,搓著手,站著發呆,作有分寸的微笑。到時候了,伶俐的姐姐便一五一十地把祖母或母親臨出門時再三叮囑、她演習得爛熟的套語搬出來:“嬤嬤的話,雞收下,給舅爺吃的。不要回籃。一家人,太客氣不好。”當家女人不住口地說吉利話,把籃裡的禮品一一拿出,先上供,焚香,燒紙錢,合十拜祭,其間還要和我們拉拉家常。天上地下的神明和列祖列宗的牌位一一拜過,一大盤?糕切好了,推到我們跟前,“吃,你媽手藝真好哩。”我們哪裡有胃口?隻渴望早早結束,回去交差。直到把放著回禮的籃子挑出門,走出村口的牌樓,才鬆口氣,迫不及待地拆開紅包。然后,撒開腿往家跑,為了那串沒來得及點燃的“二踢腳”。

  親戚走了這麼多家,隻有一家我搶著去,那是我祖父的姨媽。她家后院有果子很多的番石榴。兩個女孩年紀和我相仿,大的文靜,躲在房裡不見人,小的臉圓,十分活潑,拉著我的手在巷子裡瘋跑,教我跳房子,抓子兒。然而,即使去這般有趣的“村”,也不敢放肆,多半坐在前廂房,靜靜地看女孩的年輕母親安詳地做針線。

  將近半個世紀過去,和我牽過手的圓臉女孩該是祖母了吧?離鄉多年,已應陸游詩:“天涯住穩歸心懶”,可是一年年過洋節日,都想起兒時的“去村”,在感恩節的晚餐桌前,面對曾經軒昂過、卻已變得味如嚼蠟的火雞﹔在教堂的晚鐘裡,面對挂滿燈飾和襪子卻沒有一張“願望清單”屬於我的聖誕樹﹔在迎新年的雞尾酒會上,面對著眾多的黑禮服,充溢心頭的,是因陌生而來的拘謹和無聊、些微的新鮮感、大量的茫然,毫無例外地,再也得不到一封“利是”了。

分享到:

(責編:王昕)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