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大洋彼岸
同步收看“春晚”
講述人:魏禮慶
“春節”,對於海外學子而言,是一個“節”,更是一個“結”。春節之時,正是聖誕節落幕之際,也是國外院校開學伊始,中國留學生就像剛剛經過“服務區”的車輛,停不能停,行又帶著牽挂,那份等待和期盼,那份思念和牽挂愈加濃烈。
一位中國留學生曾經告訴我,在國內,辦年貨、包餃子是父母的事,到了國外才成了自己的事,也才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厚重,若不好好慶祝一番,實在有失中國人的身份。在一個美國小鎮,幾個中國留學生聚在一起,包包餃子,說說中國話,特別開心。
記得1978年在英國留學時,一到春節,特別想家。沒有網絡,沒有電話,唯一的期盼是外交信使和他們能夠帶來的可以“抵萬金”的家書。為了吃頓餃子,要走好遠的路去採購,回來時,幾個穿著“制服”的中國學生,拎著大包小袋,走在冰天雪地裡,特別搶眼。除夕之夜,我們一起包餃子,沒有?面杖,就用啤酒瓶,買不到醬油醋,就來個清淡型,飯后圍坐在壁爐旁,聊天、唱歌,最后嗓子都啞了,還在唱,就是唱不來星星和月亮。
到上世紀90年代初,越洋電話走入家庭,雖然昂貴,每位學子都願在此時此刻跟家人拜個年,道個安,有時需要守候在電話機旁,不停地撥動電話機上的數字,那份執著,隻有中國留學生才有。后來,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開始籌辦大型的“春晚”活動,有歌舞、詩朗誦、甚至小品相聲。大家聚在一起暢談友誼,感受祖國的強大和溫暖。
近幾年來,伴隨科技的發展,許多留學生可以在電腦上跟家人視頻聊天,跟國內同步收看“央視春晚”。同時,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文化越來越深入美國社會。中國留學生人才濟濟,春晚搞得有聲有色,從中英文主持、精致的節目單、自編自演的舞蹈、配樂詩朗誦到相聲小品都已達到專業水平。有時孔子學院的美國學生也登台表演,使春節變成友誼的紐帶和橋梁。
鼠標輕輕一點
爺孫萬裡相見
講述人:李曉溪
我叫李曉溪,2011年9月,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讀研究生。兒行千裡母擔憂,退休的爺爺和奶奶更擔心,他們說,平時也就罷了,元旦春節都見不到“寶寶”(對我的昵稱),心裡太難過。臨行前,我專門為他們想了一個最時尚的“見面”方式,就是為在北京的爺爺設置電子郵箱。從此,年近九旬的爺爺與我這個孫女通過互聯網保持書信往來。
爺爺說,在他們那個年代,從美國發信到中國,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現在科學進步了,通信方便了,雖然遠隔千山萬水,隻要鼠標輕輕一點,電子信件就會來到面前,不僅免費,還很環保。爺爺對通信非常重視,每信必回。我想象爺爺戴著老花鏡,在電腦前,一個字一個字地拼打給我的信,真讓人感動!
上月聖誕節,爺爺又來信了,摘要如下:“曉溪:剛發出一個短信給你,又收到了你的信。爺爺近來身體很好。上個月單位組織體檢,結果表明各方面都很好。平時在家,看看書,練練字,有時還上網看看新聞,與你奶奶和媽媽聊聊天說說話。寫了詩一首《家居》:晨起字兩行,飯后步三千……祝你聖誕快樂!”
爺爺對這種時尚的通信方式很喜歡,他說,這叫“天涯若比鄰”。我們約定,春節那幾天,我要多寫信,不光有信,還要多發照片,多發視頻,反映我在國外的學習與生活狀況,表現我們在海外的留學生怎麼熱熱鬧鬧地慶賀咱們中國最古老的、最重要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