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海內外同胞共慶春節>>往期特刊回顧2012

[欣游賞戲]老戲穿新衣

2013年01月31日17: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鄭  娜    字號:

  2011年,泉州木偶劇團根據電視劇《潛伏》改編的木偶劇。

  新版《牡丹亭》的演奏團隊。

  新版《牡丹亭》營銷到意大利威尼斯。

  “演”

  “土洋結合”唱新曲

  本報記者 鄭 娜

  不久前聽了福建南音的一出曲,印象深刻。因為以前傳統南音是沒有聲部的,那次演出竟然出現了多聲部女聲伴唱的表演形式,類似和聲唱法,令觀眾十分驚喜。后來才知道,那是泉州南音樂團在表演方式上的一個創新。

  現在很多傳統藝術都在談創新,除了在內容上更多地與時代接軌外,在表演形式上更是如此,比如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配器等方面進行新嘗試,在不影響經典唱腔和固有旋律的前提下,適當加入現代元素,其實這種變化是頗受歡迎的。

  最近更流行的,則是傳統戲曲與其他藝術方式的結合。比如流行音樂流行的“中國風”,不隻把歌詞寫得如古文般有韻味,編曲上也注意加入傳統樂器,有的干脆直接運用一些經典的戲曲選段,像京劇《蘇三起解》、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用流行音樂的方式來演繹,顯得既傳統又時尚。

  有時候,“借船出海”的效果確實不容小覷,特別是一些電影裡出現的戲曲選段,往往比那些沒有出現在電影裡的,更容易被新一代的觀眾所熟悉。最經典的當然要數講訴梨園生活的《霸王別姬》了,香港電影《胭脂扣》、《東成西就》也使幾出粵曲成為人盡皆知的“流行歌曲”。時下熱播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一夜捧紅了蘇州評彈《秦淮景》。

  藝術本來就是與歷史相結合的典范。傳統的維系是艱難的,但隻要有創意,那些老得掉渣的陳年舊物也有機會成為新時尚。

  “看”

  看戲不止在劇場

  本報記者 張意軒

  拿著板凳帶杯茶,去劇院聽戲喝茶,或是在人頭攢動的擁擠中,看臨時搭起的戲台上唱地方戲……這是不少人的春節記憶。

  看戲,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而春節,也正是看戲的好時節。

  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時代變遷,看戲的地點、欣賞戲曲的通道,也在不斷變化著,豐富著,這本身也形成了一幕精彩的演變劇。

  “過年時縣裡的劇團會到村裡演出,有時在別的村子演,我們會步行幾十裡路去看,唱的是家鄉戲,也追星。”這是60歲的山東退休職工呂忠誠年少時的春節看戲記憶。

  到上世紀70年代,“通過廣播聽樣板戲”成為當時還在上小學的安徽大學教師徐強的主要記憶。邁入80年代,電視開始成為看戲的主要渠道之一,2001年中央電視台正式推出了戲曲頻道,此后,戲曲春晚便成為徐強這樣的戲迷每年的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又崛起為新的看戲通道。網絡春晚方興未艾,視頻網站、聊天室、微博、手機……多元化的傳播成就了人們看戲的多樣化,同時也催生出豐富的表現形式。

  當然,在新渠道勃興時,老渠道也在不斷發揚光大,無論送戲下鄉,還是農民們自發組織的春晚,都透著一股過年的熱鬧、喜慶勁兒。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越來越豐富的通道,參與到這場“春節大戲”中,他們在欣賞,也在傳承,折射出戲劇更廣闊的生命力。

  “做”

  新春戲曲新包裝

  本報記者 趙展慧

  過年,正是熱熱鬧鬧看戲的時候。今年新春,戲迷們會發現老戲披上了新“外衣”,而非戲迷們可能會發現在他們的新春旅行裡就包括了一段花腔水袖。

  一出傳唱得最為火熱的《牡丹亭》在新春裡就被“復古”和“新潮”同時簇擁著,被裝點得格外時尚。1月6日,2007年首演的皇家糧倉廳堂版《牡丹亭》又已開演。復古是它最大的創新,將600年歷史的昆曲擺在600年歷史的明代皇家糧倉遺址中近距離演出。

  另一面的創新則充滿現代氣息。杜麗娘做夢的時候會有花瓣洒落,演員抒發“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的悱惻情懷時有綿綿細雨落下,結尾處甚至放飛出一隻隻活蝴蝶。

  依靠現代科技的聲光電裝點傳統戲曲已成潮流。前不久可能是最后一場的青春版《牡丹亭》謝幕后呈現了一場高科技影展,以3D影像、12米弧形投影等新視覺表現手法,再現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的經典留影。

  百戲之祖曾遭遇過許多門可羅雀的冷清,但新包裝給戲曲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也讓戲曲在院團改制的大背景下更適應市場。青春版《牡丹亭》演出197場,沒花政府一分錢,皇家糧倉廳堂版《牡丹亭》1980元的最高票價甚至得到了眾多非戲迷的捧場。

  同時,傳統戲曲的傳播和運作方式也通過各種新包裝更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春節期間戲曲與旅游業、餐飲業等其他行業的“聯姻”更為火熱。李女士在從廣州到蘇州的春節小華東旅游行程中,船游古運河時聽昆曲成了她最為向往的項目。

  春節期間各式小劇場也都打起了親民牌。戲迷可以點戲,為自己喜歡的名家“翻牌”,甚至自己登台演出。

  炫目舞美只是外衣,但裹挾著各式時尚新點子,戲曲的精氣神在新春裡蔓延得更熱乎了。

  提線木偶:方言?普通話?外語?

  提線木偶是福建泉州地區的藝術瑰寶,也是本地民眾過節時最愛看的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泉州提線木偶一直在創新。2011年8月,泉州市木偶劇團與上海戲劇學院聯辦首屆提線木偶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要求普通話標准,因此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有人認為要保持方言演出,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發展,要支持。對此,泉州市木偶劇團回應,提線木偶應該融匯多種語言,不忘本地走下去。閩南話表演仍是根本、是精髓。新血液的加入,能拓展劇團的演出空間,適應外地市場。

  《圖蘭朵》:歌劇?京劇?芭蕾舞?

  除了最為經典的歌劇之外,《圖蘭朵》還被改編成話劇、舞劇、冰上舞蹈、川劇、豫劇等不同藝術形式。其中又以中國京劇院的大型京劇版《圖蘭朵公主》引起最大爭議。唱腔上,《圖蘭朵公主》在保持了京劇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同時引入中國民歌《茉莉花》、歌劇《今夜無人入睡》等唱段,將這些旋律與京劇唱腔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表演形式上,在京劇傳統的唱、念、做、打中加入了芭蕾舞、民族舞、現代舞的技巧。同時,在舞美上也引進了歌劇的元素,並採用了各種聲光電的現代舞台技術。

  徐老師的春節“網絡曲會”

  “網絡曲會剛剛結束,昆曲、京劇、黃梅戲都唱了,初學者、資深票友、老藝術家都一展歌喉,且談曲論藝。盡心盡興,大飽耳福。”這是安徽大學文學院教師徐強最近的一條微博。如今,網絡已越來越成為徐強看戲和唱戲的主要通道。

  除原有的“秋風起京昆戲曲藝術網”外,徐強最近又在新浪UC建立了一個專門的聊天室,邀請國內外票友來交流。“全天開放,大家隨時可以上來唱一嗓子,可以視頻,可以對唱,還可以點評。”徐強說,自己“很喜歡在空蕩蕩的房間唱戲,尤其是唱昆曲,感覺會有精靈在聽。”

  徐強說,如今聊天室裡不僅有國內的票友,還有美英等國的票友,“前陣子,一個年輕的票友還把她近80歲的奶奶、黃梅戲《朱門玉碎》的主角,請到電腦前唱了15分鐘。大家都很過癮。”“春節期間,我們還要搞一些專題演唱活動。”徐強規劃著。

  皇家糧倉上演《牡丹亭》

  拋棄了清末以來的舞台式表演,在600年糧倉遺址中上演,百年來首次回歸廳堂“家班”演出樣式。演員、樂師皆著明代服飾,家具古法制成,杜絕麥克風和揚聲器,一切為了“復歸昆曲表演的肇始狀態”。同時加入了一些現代化元素,比如借助花瓣、蝴蝶等實物來強調舞台效果,並且戲曲主題還走上餐桌,觀眾先吃牡丹宴,后賞《牡丹亭》。

分享到:

(責編:劉猛)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