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家裡最大的桌子擺滿了美味佳肴,農歷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到了。這是冬日裡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樹葉已經落盡,南方的樹葉還留在枝上。 |
年三十晚上熬一宿
馮印澄畫
當家裡最大的桌子擺滿了美味佳肴,農歷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到了。
這是冬日裡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樹葉已經落盡,南方的樹葉還留在枝上。
這一天,卻又是那麼的不平常。普天下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奔赴晚上的盛宴。不管是坐火車、乘飛機,還是自駕游、拼車族,又或是步行一族,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希望,要在除夕夜趕回家,與親人共此燈燭光。熱熱鬧鬧吃一頓團圓飯,向爸爸訴說工作的煩惱,聽媽媽講講家長裡短。
記得在偶像劇《美味的童話》中有這麼一個場景,女主角在喝到男主角烹調的一碗黃金湯后,感動地說:“這湯有爸爸的味道。”是的,風雪也許會減緩回家的速度,卻擋不住“趕年”的腳步。在路的那一頭是家,是親人的牽挂,是熟悉的家鄉菜,是深藏心底的溫暖。
這一天,在中國人的傳統裡,無論你身在哪裡,到年三十都必須回到親人身邊,吃著一年裡最豐盛的美食。詩經《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可以說,“年”就是指豐收喜慶的日子,是中國人對豐收的慶賀方式。在封建社會,年三十這天,聖明的君主會特赦犯人們回家去吃頓年夜飯﹔在舊社會,楊白勞雖然貧窮得無法交租,也盡力想讓喜兒在年三十能吃到白面,喜兒不是有句唱詞嗎:“爹爹帶回白面來,歡歡喜喜過個年”。年夜飯代表著一家團聚,代表著天倫之樂。
關於吃年夜飯,中國人有很多習俗。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准備供品祭祀祖先,求祖先保佑來年平平安安,祭完祖先年夜飯方可開始。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國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並不是真正地去吃,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12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自古就有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之說。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如今,時代在變,年夜飯也在變。從上世紀70年代一起吃肉打“牙祭”,80年代餐桌上出現大棚菜,90年代海參魚翅上餐桌,到步入21世紀,各大飯店推出天價年夜飯,在除夕夜前兩三個月就被預訂滿了。從進入臘月就開始准備年夜飯,到訂購年夜飯半成品在家簡單操作,或是請酒店大廚做好后送貨上門。有的甚至在年三十這天,從冰天雪地的東北來到風景如畫的海南,在天涯海角吃年夜飯,過一年浪漫的春節。“旅游團聚”、“異地團聚”逐漸成為傳統節日裡的新時尚。
有人總結說,年夜飯昔日是重“吃”,今日是重“情”。平日很多家庭成員為生活各奔東西,難得團圓,一起吃頓年夜飯,酒肴相對,傾訴感情、生活感悟,年夜飯吃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人與人之間的親情。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今,年夜飯已經不再是滿滿一桌子的菜了。因為我們吃的,更多的是親情,是團圓,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