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推出特刊介紹港澳台地區的年俗和過年故事,邀約讀者隨著我們的文字在兩岸、港澳之間沐浴喜氣、撿拾趣聞、享受親情,在祥和中邁進辛卯兔年。 |
逛花市是港澳台地區共有的年俗,不去花市擠一擠就不像過年。圖為台北內湖春節花市。
陳曉星攝
凡中國人,無論洋裝長衫、賢愚雅俗,都是要過春節的。林語堂先生在自傳裡寫過他曾想“新派”一下,拒過農歷新年,堅持對家中陸續出現的紅燭、水仙、新衣服視而不見,最后他發現餐桌上沒有年糕,不高興了,“我買了二斤半一籃年糕從北四川路乘公共汽車回家了”,自此承認“革新”失敗,因為春節“有一種歐洲人所不能領會的撼動中國人心的力氣”。
海峽兩岸、港澳的中國人對春節的堅守更是超越了政治與隔閡。當海峽還是天塹、羅湖還是前沿、拱北還是禁地的時候,雖然平日裡生活方式大不同,但每逢春節,鞭炮同鳴,龍獅齊舞,這邊賞花燈,那邊鬧元宵,這邊祭灶,那邊也在拜祖先。過的是同一個春節,裝點的是同一種紅色,傳承的是同一文化。就是這種共同的血脈和傳承,令“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成為一種穿越藩籬的力量。
如今,大年夜台灣同胞到寒山寺聽鐘聲不是新聞,正月十五內地人到香港賞煙花已是平常,北京的年夜飯桌上擺上了金門高粱酒,台北的年貨大街上處處有“大陸蜜餞”,澳門人在北京雍和宮排著長隊搶頭香……兩岸、港澳之間“大串門”,原來我們的春節是如此相同,相同之處還見有趣的不同,比如年夜飯的餐桌都要好彩頭,港澳要見發菜(財),大陸要有魚(余),台灣得上蘿卜糕(高)﹔比如都有贈送零用錢的習俗,港澳叫“派利是”,大陸叫“給壓歲錢”,台灣叫“包紅包”……相同令我們默契一笑,不同令我們更覺豐富有趣,彼此打量一下,春節過起來味道更濃。
在此推出特刊介紹港澳台地區的年俗和過年故事,邀約讀者隨著我們的文字在兩岸、港澳之間沐浴喜氣、撿拾趣聞、享受親情,在祥和中邁進辛卯兔年。
給大家拜年!還是那二句用得最久但最貼切的話: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