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為時差關系,也因為當地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並非人人都有機會在北京時間的除夕夜吃上一頓正經八百的年夜飯。但是,這刻在骨子裡的春節情決不允許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悄悄地從指尖溜走。於是,年夜飯在海外便演變成了一種符號。 |
春節怎麼過?有一個元素不可或缺:年夜飯。可是,到了海外,這年夜飯又是怎麼個吃法呢?
因為時差關系,也因為當地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並非人人都有機會在北京時間的除夕夜吃上一頓正經八百的年夜飯。但是,這刻在骨子裡的春節情決不允許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悄悄地從指尖溜走。於是,年夜飯在海外便演變成了一種符號。
在海外,不會有人以“年夜飯”的名義去吃披薩或是牛排,年夜飯與中餐是劃等號的。而此時的中餐,則承載了比口腹之欲更深刻的文化含義,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的華人而言,吃中餐是從長輩那兒遺傳下來的習慣,是烙印在身體上的中國符號。很多人有這樣的感受:年輕時圖新鮮,時不時要去吃個法餐嘗個日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口味越來越傳統,中餐成為自己的唯一選擇。而春節期間的中餐,在習慣之外,更多了些許鄉愁。在煎炒烹炸之間,在酸甜苦辣之中,海外華人體味著心底深處那始終與祖國相連的血脈親情,也感受著自己不同於他人的文化身份。
在慰藉游子情的同時,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也擔當起了中國文化“民間使者”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張地講,許多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最初認識都源自中餐。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甚至不知道中國春節是個什麼概念的委內瑞拉人,可以張口就告訴你他愛吃宮保雞丁﹔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的美國人可能熟練地使用筷子﹔一個自信地相信中國年輕人熱愛美國流行文化甚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中餐的確好吃。
有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這樣形容中國八大菜系:“出自聖人之鄉的魯菜是古典主義,纏綿悱惻的淮揚菜屬於浪漫主義,假如說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現實主義,麻辣川菜則算魔幻現實主義,上海菜屬於婉約派,東北菜則相當於豪放派。”這就是中餐的魅力。這種始於味覺和嗅覺的感受吸引了品嘗者進一步探索浩瀚的中國文化。
海外華人吃的是“年夜飯”、“團圓飯”,但傳播的卻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