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仲勛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忠實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關心群眾,在群眾面前樹立了黨的優良作風,因而受到群眾的擁戴。 |
1940年4月3日,在關中分區領導機關即將撤離馬家堡時,習仲勛專門就保護群眾林木問題致信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副主席林伯渠和高自立。
習仲勛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忠實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關心群眾,在群眾面前樹立了黨的優良作風,因而受到群眾的擁戴。
告誡同志們“永遠不要脫離群眾”
1942年秋召開的西北局高干會議期間,黨組織對習仲勛與群眾的關系作了精辟而生動的概括,稱贊他是“黨的寶貴的群眾領袖”。這份至今保存在習仲勛檔案中的組織材料這樣寫道:“習仲勛是關中分區特委書記、專員及部隊的政治委員,統一領導關中的黨政軍民,堅持保衛邊區和建設新關中,曾獲得顯著成績。凡是關中的人民,無論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歡他。”
1943年2月,剛上任綏德地委書記的習仲勛就提出“為五十二萬群眾服務”的要求,並保証自己和地委機關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到。正是在這種自覺的服務意識主導下,習仲勛帶領地委干部將地處邊區北大門、各種關系錯綜復雜的綏德治理得有聲有色。如何將服務意識轉化成行動?1944年秋,在綏德地區召開的司法會議上,習仲勛發表了《貫徹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講話,講得很明白: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二、不當“官”和“老爺”。三、走出“衙門”,深入鄉村。不僅對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門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層,轉變作風,真正為群眾想辦法,辦實事。為了解決全區群眾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根據冬季農閑的特點,習仲勛主張辦冬學。僅1943年,全區辦起冬學905所,參加學習的人數達70715人。由於不佔勞動時間,冬學深受群眾歡迎,成為綏德地區普及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陣地。
正是因為十分注重群眾路線的貫徹,因此,無論在哪個崗位上,習仲勛都非常強調脫離群眾的危險。1945年底就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不久的習仲勛在布置1946年陝甘寧邊區的任務時,就特別指出,要整頓黨務,轉變作風。克服脫離群眾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告誡同志們“永遠不要脫離群眾”。
被根據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娃娃主席”
習仲勛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解,具體表現為他服務群眾的真實行動。擔任中共陝甘邊區特別委員會委員、特委軍委書記和團特委書記的習仲勛,以主要精力從事地方武裝和群眾工作,經過艱辛的工作,贏得了群眾的支持,使黨和紅軍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對於習仲勛這一時期的工作,王世泰於1997年4月曾撰文回憶說:“凡熟悉這段歷史的同志,都為仲勛同志扎實的工作作風、任勞任怨的品德、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動,認為他是搞地方工作的一個典范,為照金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貢獻。”
習仲勛出色的群眾工作與在群眾中的威望,也得到黨組織的高度肯定。1934年2月25日,中共紅四十二師黨委在南梁小河溝四合台村召開群眾大會,選舉成立了新的邊區臨時政權組織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不滿21歲的習仲勛當選為革命委員會主席,被根據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娃娃主席”。1934年11月1日陝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梁荔園堡大廟內正式舉行,大會選舉產生了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領導成員,習仲勛當選為蘇維埃政府主席。
黨的干部戰士“要注意言行舉止,遵守群眾紀律”
習仲勛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還表現在真心實意關心群眾,愛護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中共關中分委駐馬家堡時,農民馬團兒的妻子生小孩時發生難產,情況危急。習仲勛知道后,即派警衛員幫忙請來大夫,買了藥品,使嬰兒順利出生,母子平安。全家人感動得不知道說什麼好!還有一件事,在當地群眾中廣為傳頌。當時分委機關的馬匹飼養在馬家堡一位聾啞人的家中,房東大嫂嫌棄又聾又啞、老實憨厚的丈夫,鬧著要離婚。習仲勛了解這一情況后,一邊給這對夫婦做調解工作,一方面叮囑分委機關的飼養員:要注意言行舉止,遵守群眾紀律,以免影響房東夫妻關系。共產黨的分委書記這樣無微不至地關心群眾,真正做到了群眾利益無小事,深深地感動了駐地群眾,也贏得了群眾對黨的擁護!
習仲勛對於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無論大事小事,都予以關心,經常教育干部戰士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嚴守群眾紀律。1940年4月3日,在關中分區領導機關即將撤離馬家堡時,習仲勛專門致信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副主席林伯渠和高自立。信中說:“由於關中生產條件的限制,同時又是戰爭環境,而部隊卻要急於生產,因此濫伐公樹甚至群眾私樹的事情便非常之多……這樣對關中的保護森林及整個經濟建設工作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特請設法予以制止為盼。”
在黨中央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期間,綏德地區同時進行了移民運動,並把它作為加強軍民團結、鞏固邊防的雙重戰略措施。為了更好地推動這項關乎當地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掌握實際情況,習仲勛上任綏德地委書記不久,就到綏德以西二十裡外的郝家橋村,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蹲點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一方面幫助解決該村群眾的一些實際問題﹔另一方面,總結郝家橋村移民工作的經驗,在全區宣傳推廣,並根據調查報告制定了綏德地區移民工作方案。該方案在鼓勵群眾南下移民的同時,切實維護移民群眾的利益。如規定:無地、少地的移民開墾國有荒地,就取得對土地的所有權﹔開荒耕種三年免繳公糧﹔墾區政府千方百計解決移民的土地、住窯、糧食、農具等困難。在黨的移民政策的關心鼓勵下,一批批移民自願南下,使移民工作和大生產運動均取得了顯著成績。
“我們要具體人具體分析,不同事不同對待”
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執行,並不是死板教條主義,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黨的政策,最大程度地團結最廣大的群眾,形成強大的人民陣線。
習仲勛擔任中共關中分委書記期間,正值國共合作之始,為了正確貫徹黨的全面抗戰的方針政策,維護關中分區民主政權和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他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適應形勢的要求,靈活機動地運用政策,開展各階層的群眾團結工作。
如對地方知名人士,習仲勛特別注意團結他們,發揮他們在地方群眾中的威望,為抗戰做工作:先后將赤水縣的士紳景玉田安排到縣政府任財政科長﹔新正縣的老中醫、旬邑縣的蕭芝保被聘為關中分區參議員﹔甚至對地主、對在國民黨政府和軍隊供職的人員及其家屬,他說服黨內同志看人要用發展的眼光。蔣德寬是關中分區的一位頗有勢力的財主,對抗日工作比較熱心。但有些同志認為他靠不住,不願意與他接觸。習仲勛就教育大家:“事物是發展的,人的思想也是變化的。我們要具體人具體分析,不同事不同對待。蔣德寬雖然是地主,但他支持兒子當紅軍,又在物質上積極幫助我們抗日,像這樣的地主就應當團結爭取他們。”經過他的解釋,才逐漸打消了人們的顧慮。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