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繼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整改開始后,監管層對銀行理財“資金池”業務的風險排查也已展開。 |
繼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整改開始后,監管層對銀行理財“資金池”業務的風險排查也已展開。
《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了解到,目前,監管層已要求部分銀行限期對“資金池”業務進行自查,最終結果將上報銀監會。此外,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短板,監管層也在醞釀可行的透明化方式。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部分銀行人士對“資金池”業務的運行情況和風險都比較樂觀。而對於理財產品的信披細化,銀行方面則表示有一定難度,還要看監管的要求。
銀行理財信任危機
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野蠻擴張,銀行理財產品“巨虧”事件將其風險暴露無遺。多家銀行均在2012年曝出相關事件。
“理財產品發展過快,良莠不齊。為了追求業務規模的增長,銀行將理財資金配置於高風險的股權類及高風險的過剩產業。”一位銀監會內部人士稱。
據了解,銀行理財資金投向中,信托貸款融資和信托股權融資都是比較常見的。這種高收益的資產配置,對應的風險也會高一些。
“銀行理財產品曝出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規模太大,增長太快。”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銀行理財的風險一直都存在爭議。從整個行業來看,總體的風險是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但是部分產品可能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出現狀況。
“某家銀行的一次偶然事件,可能引發社會對銀行理財產品整體的信任危機。這讓整個銀行業都處在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上述股份行人士稱,監管層今年要強化監管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據相關的數據統計,目前銀行理財業務資產已超過了信托、保險達到了7.4萬億元。而2012年年底這個數值為7.1萬億元,2005年則僅5000多億元。
投資標的或非自查重點
在對銀行代銷亂象進行整改之后,銀監會如今將目光投向了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銀監會也意識到了理財產品信任危機,相關的業務摸底也已展開。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監管層已要求部分銀行限期對 “資金池”業務進行自查,最終結果上報銀監會。
“理財產品資金池模式在商業銀行越做越大,而風險也在不斷地提升。”一家國有大行人士表示,國有大行的制度相對完善一些,風險可控。現在突出的問題應該在一些小銀行“資金池”運作上。
據他介紹,大銀行目前對於“資金池”業務的控制很嚴格,所有的理財產品發行時都要在銀監會備案。目前,理財產品實行的是一對一制度,協議明確地規定了資金的投向。
記著了解到,銀監會現在對理財產品有定期的監測和統計分析,每個月都會讓各家銀行上報投資的各類資產規模和基本情況,也有不 定 期的調研。
對於銀行理財資金的投資門檻,建行投行部副總經理黃熙曾表示,建行對企業客戶評級要在AA級以上,實際上高於信貸准入門檻。
然而,有分析人士稱,銀行理財產品可能在資金投向的流程上並沒有問題,但是不能排除投資標的本身的風險。比如,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向上市公司信托計劃,從流程上看並無不妥,但是一旦企業不景氣,這種標的資產風險引起的虧損則很難避免。
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於這種投資標的本身的風險存在,而資產池的投向卻不透明。盡管銀行理財資金投向的門檻高於信貸,但還是導致了投資者對銀行“資金池”業務模式的不斷質疑。
“銀監會這次的自查可能並不是在投資標的上,而是集中在不規范的資金池業務,比如通過滾動發行、期限錯配、信息不透明的資金池運作方式做高產品收益的做法上。”上述國有大行人士稱。
銀行信披規范難
對於投資標的的監管,銀監會更傾向於通過信息的透明化方式來實現。
一直以來,監管層對銀行理財產品都要求了加強信披,但是鮮有成效。如今,接連的“虧損門”讓銀監會再次將這項工作提上議程。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年度工作會議上也要求,要嚴格監管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
據銀監會相關人士稱,銀監會有意將所有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然后全面的對風險進行把握。其中包括了詳細的產品設計和資金投向。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銀行對將所有理財產品的詳細信息披露出來都有一定的為難情緒。
一家股份制銀行市場部人士稱,信息披露不規范,信息不全與缺失是常有的事,而產品數據滯后、不及時更是常見。
“各家銀行的要求都不一樣,監管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硬性規定,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可能等到銷售結束后,才會披露其發行和銷售的信息。其實,意義都已不是太大了。”
他還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運作上,資金的投向大多只是一個范圍,投入的時間和操作的情況都是不明的,外界是很難了解到具體運作。“要全部將信息披露出來可能很難,這也會給銀行帶來很大的壓力。”
對此,銀監會方面相關人士表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是今年銀監會工作的重點,銀監會在推出信息披露的新規時,肯定也是會考慮到實際的操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