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養老方式兩大改革方向,一是所有國民養老待遇均等化,二是延遲退休年齡。前者廢除養老特權,有助於建設公民社會,后者有助於減少民粹,緩解養老金壓力。 |
中國養老方式兩大改革方向,一是所有國民養老待遇均等化,二是延遲退休年齡。前者廢除養老特權,有助於建設公民社會,后者有助於減少民粹,緩解養老金壓力。
政府提供的養老金隻能保証不餓死,過上體面的生活則需要依靠自己。這是中國特殊的國情所決定的,養老金缺口大,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勞動力未得到高效運用,大部分人反對延遲退休年齡,決定了未來養老金收入不可能維持體面生活(公務員除外)。
政府在致力於提高養老水平,無奈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年1月9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確定。這是2005年以來,國家連續第9年調整企業養老金。與2005年調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8年累計月人均增加1021元。此次調整后,預計企業人員退休金將達每人每月1893元。
這個數字高於在職職工最低工資。以廣東為例,從今年5月1日起廣東省將調整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准和非全日制職工最低工資標准,廣州市最低工資標准將由1300元/月調整至1550元/月,從3月1日開始深圳最低工資標准調整至每月1600元,保持全國最高。
即使如此,養老金缺口依然難以填補,表現在2萬億的空帳,與研究數據顯示的18.3萬億到幾十萬億不等的養老金缺口中。雖然人保部表示,2011年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為1.7萬億元,總支出為1.3萬億元,年末累計結存達1.9萬億元,總體上,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大於支出,當期不存在基金缺口問題。但目前有贏余,不等於未來不存在缺口。各省情況不同,鄭秉文先生測算,2010年若剔除1954億元的財政養老補貼,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入不抵支出的省份共有15個,缺口高達679億元。
機關事業單位員工在養老金方面的超國民待遇非改不可。
我國公務員養老金替代率高達80%以上,比企業職工高兩倍以上,在職期間不用繳納一分錢,形成養老金貴族階層。據人社部數據,2010年,全國事業單位和機關單位的參保退休人數佔所有參保離退休人員總數的7.74%。而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顯示,在中國養老金總支出中,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佔89.15%,事業單位和機關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佔10.85%,比照當年支出為1410.5億元。
公務員與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改革舉步維艱,2008年,國務院重啟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五省市開展試點改革,到目前為止,試點的省市均沒有拿出實質性的改革方案。事業單位養老制度的改革,大致方向是逐步與企業的養老制度並軌,實現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在牽涉個人利益方面,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改革遭遇到堅決的抵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葉響裙表示,以0.08的個人繳費率計算,如果三千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2500元,每年空置的個人賬戶,少繳費720億,這也就相應帶來並軌后轉制的成本。事實上,改革滯后的成本遠遠高於720億,加上公務員少繳的部分,成本在千億元以上,並且,由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滯后,使得企業成本相對上升,社會不公顯而易見。
養老金改革又是一個改革操刀者是否願意改自己命的問題。
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必須同步進行的改革是減少養老金支出,延遲退休年齡。
一方面養老壓力巨大,另一方面人均壽命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維持上世紀70年代的退休年齡(男性60歲,女性50歲)。1980年至2010年期間,平均每五年上升約1歲,相比而言,美國的退休年齡已提高到65至67歲,德國的退休年齡女性65歲、男性67歲。
按照預期壽命延遲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雖然可以將國有資產劃撥至社保基金,但在人口基數龐大與人口老年化並存,預期壽命不斷延長,退休金難以為繼。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曾公開表示,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每年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而德意志銀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逐步劃撥80%的國有股份到社保系統,並在2020-2050年間提高平均退休年齡7歲,將能使我國養老金賬戶累積結余持續約三十年。
一方面是養老金特權階層阻礙養老福利均等化,另一方面民意洶洶,反對提高退休年齡,現實就是養老金缺口加大,企業職工退休后養老金替代率下降,生活水准直線下降。大家均分的蛋糕越來越小,卻不願意稍有改動。
不可能存在不動任何一方利益的萬全之策,養老金改革逆水前行的引擎,是反特權與反民粹,如此才能走向公平與科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