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預備會議,新疆少數民族代表走出會場\中新社
海外網3月5日電 大公網今日刊發評論,關注了4日的人大記者會上談到的政治改革問題。本網摘錄如下:
馬浩亮(大公網特約評論員,大公報副主筆兼北京分社副總編輯)
每年兩會,政治改革都是記者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而國際社會一些人要唱衰中國時,也習慣以西方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模式來做標准評判,指摘中國政改滯後。
其實,究竟什麼樣的政治體制,才是科學合理的,才能更好地治理中國這樣一個復雜的、迅速變化的國家,並沒有一個完全客觀的評價指標。是不是隻有搞多黨輪流執政、三權鼎立、兩院制,才算是政治改革?恐怕那些指摘中國的人也沒有現成答案。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情況千差萬別,各種利益格局錯綜復雜,維護好穩定與發展的任務非常繁重。政治體制改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整個國家與民族陷入動蕩的泥淖。當然,這不能是借此回避政改的藉口,但卻是必須充分思考與把握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黨和政府積極地尋求現代化轉型。廢除了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確立了黨和國家領導機關正常換屆和領導人員有序更替,保持了最高領導層的平穩延續﹔基層的選舉民主形式不斷豐富,國家立法將徵求民意作為了重要環節,擴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參與﹔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擴展,大量行政審批被廢除,大部制改革在中央與地方同時進行,行政區劃與層級設置也進行了有益探索。或許,在一些西方政客先生眼中,這些改革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但放在歷史大背景下縱深來看,這些改革是在一個高度集權、經濟極度落後的起點上開始進行的,在短短數十年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政治運行效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兩會,除了人事議題,另一大焦點就是大部制改革,將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這是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又一進展。在經歷了過去五年的探索試點之後,此次改革著重強調轉變職能,以避免機構改革異化為簡單的撤並組合,而重在提高改革實效。
當然,中國的政治改革確實存在著需要改善的空間,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中國的領導層也一直沒有否定這一點。
構建現代化的政治文明,是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這一夢想的重要推動力量。按照當前設計的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這其中,全國人大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擁有不得替代的優勢,也承擔著不得替代的責任。既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擴大代表的廣泛性和覆蓋面,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也要通過立法和監督,來推動依法治國,約束權力運行,保護人權,促進官民互動的善政與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