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林暉、鄒偉)“2002年我出國考察時,看到日本人、韓國人穿著民族服裝,一眼就能認出來,而我們中國人穿什麼的都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改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起十幾年前的往事,依然覺得“很難受”。
“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規范性很強的服飾體系,反映著當時文化特征和審美傾向。”張改琴說,這種傳統和做法一直延續到孫中山先生建立民國以后設計的中山裝。
“在現代中國,各少數民族仍保持了各自的服飾文化傳統,每逢節假日、重要會議都著盛裝出席,非常醒目。”張改琴說,但佔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卻至今沒有任何標志性的服飾,“服飾歷史基本處於中斷的局面,日常服飾五花八門,沒有任何漢民族文化的特征、品性和標示。”
作為漢民族的標准服飾,該以哪個朝代的服裝為設計標准?張改琴認為,可由國家層面的權威機構進行設計和規范,發布多個版本,供社會公眾廣泛討論,從中選取廣大群眾最滿意、最認可的一種或幾種。
“就漢服來說,設計和生產並不難,關鍵是國家要有一個積極的引導信號。”張改琴說,現在民間已經有一些群眾在自發推廣展示漢服,但設計標准不統一,影響相對有限,必須有國家層面的推動和促進。“一旦漢服標准制定下來,不僅能給全體漢族人以一種服飾上的獨特標示,也對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