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涂洪長)大拆遷、大造城、大上項目、搞大工程……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在建設發展中頻現“大手筆”之作,種種“大干快上”、“大刀闊斧”式的政績沖動,不斷引起多方關注和擔憂。一些代表委員呼吁: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時刻,必須破除一味貪多求快、貪大求洋的“大手筆”迷思。
建一幢新樓,造價與貧困縣收入狀況嚴重脫節,造型卻與海內外名建筑接軌﹔造一座新城,舉債動輒成百上千億元,將“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當成口號﹔引入一個大企業,對財政數字“巨變”大書特書,卻把環境風險置之腦后……在現實中,一些地方政府的“大手筆”依賴症以及有時由此引發的不良后果引起越來越多的反思和批評。
“加快發展和加大建設力度本身並沒有錯,但一些地方‘大手筆’工程暴露出的問題著實不少。”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話代表了很多人的憂慮。不按科學民主決策,僅憑長官意志和“拍腦袋”﹔不以人為本,漠視群眾利益和呼聲﹔不考慮長遠后果,隻顧眼前效益﹔不講法律法規,但求“突破常規”等等。當一些好大喜功的“大手筆”工程淪為爛尾工程,甚至成為導致官員下馬的腐敗工程,那些曾經激動人心的豪言壯語都會成莫大的諷刺。
其實,一些地方和官員熱衷於“大手筆”,根子還在於沒有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不少代表委員指出,一些地方仍把“增長”等同於“發展”,熱衷於“做大做強”,而無意於“做精做美”。一些官員把政績等同於數字和工程,隻想著在任期內多出政績、快出政績、多做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政績,重“面子”輕“裡子”。
種種經驗和教訓再三表明,推動地方建設和發展,固然需要一些切合實際的“大手筆”,但一味沉醉於“大手筆”,甚至一窩蜂式地搞“圈地”和“造城”運動,不僅耗費和破壞大量資源,而且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大手筆”最終可能淪為“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