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策如果不能根據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強這一現實情況靈活變動,而是像過去一樣“鐵路警察,各管一處”,造成的結果可能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因為未實現“全國漫游”,各地社保壁壘衍生了很多批評,當一項籠罩著普惠性光環的政策,在落地時卻充滿了濃厚的地方特色,甚至導致出一種地方利益格局時,注定輿論的批評也要節外生枝。 |
我們的“保命錢”是不是更安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社保基金預算納入預算管理,民眾對此一片叫好。作為擁有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的中國,如何讓社保基金運行得更規范、社保何時能進入“全國漫游”時間?
社保政策不能老是“不趕趟”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正在快步前行。短短幾年時間,養老金制度迅速擴大延伸,7.9億人被覆蓋進養老保障網絡﹔過去80%的農村人口沒有醫療保障,而如今參加各種醫療保險的人群已達到13億,一張民生保障的網絡正在編織成形。
社會保障雖然達到了“廣覆蓋”,在一定水平上緩解了底層焦慮,但卻必須迎接更大的挑戰。據調查,有關社會保障的話題已經連續四年獨佔鰲頭,成為社會公眾對兩會議題中最關注的內容,相關熱點持續發酵。在經濟高速增長、政府積極推進的前提下,社保政策為什麼還是落后於需求,老是“不趕趟”?
這一方面與當前人口遷移活躍,社會處於快速城鎮化階段有關﹔另一方面,社保政策在制定和執行中,還受制於僵化的管理思路,缺乏服務意識,片面強調社保與區域、身份等因素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復雜經濟環境下,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比如,對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而言,他們本來是經濟體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需要社會保障的族群,但當前的社保政策,卻常常帶給他們最多的困惑和雞肋之感。
因此,增強公共服務意識,是改變社保政策“慢半拍”問題的關鍵。政策制定者不能總是著眼於部門或地區利益,一味擔心流動、轉移會造成財政流失﹔而更應注重政策執行時,多快好省的可操作性,理順和簡化管理,真正為廣大民眾建起基本權益的保障網。
社保“本地呼叫”應變為“全國漫游”
和其他諸多社會政策所受到的指摘不同的是,就社保政策而言,當前呼吁“全國漫游”並非針對普遍且抽象的公平訴求,而是鑒於該政策的技術優化。這背后的一個重要社會背景在於,中國社會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尤其是農民工這一群體,他們本是弱勢群體,因為社保未實現“全國漫游”,給他們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也影響了他們參與社保的意願。
政策如果不能根據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強這一現實情況靈活變動,而是像過去一樣“鐵路警察,各管一處”,造成的結果可能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因為未實現“全國漫游”,各地社保壁壘衍生了很多批評,當一項籠罩著普惠性光環的政策,在落地時卻充滿了濃厚的地方特色,甚至導致出一種地方利益格局時,注定輿論的批評也要節外生枝。
流動人口,尤其是像農民工群體,他們本渴望從社保政策中受益,應該擁護該政策,今天卻成為了社保政策限於“本地呼叫”的最大受害者。鑒於此,改革的迫切性就更強。當然,在推進“全國漫游”過程中,難免會有技術障礙,比如各地因為工資水平不同,社保繳納基數肯定存在差異,這需要全國協調指揮。社保不是一個地區的事業,而應該是整個國家的福利,今后應基於這種認識對政策給予優化。
社保漫游先得平衡地方利益
卡隨人走,待遇跟著人流動,這是社保改革的基本方向。
社保機制需要適應社會的流動性,但是所謂適應,不僅僅意味著要建立一套信息化的管理機制,取代傳統管理模式,進而實現跨地域的數字聯網、流動收支,社保供應背后的地方利益怎麼協調,靠技術解決不了,還是得靠整體平衡甚至是博弈。
社保未能做到全國統籌,沒有統籌,也就意味著繳費是地域性的,省有省的資金存量,但是社保漫游起來,等於是輸出地繳費,輸入地提供保障待遇,輸出地、輸入地如何平衡?理論上,流動是相互的,居民從此地到彼地,也會從彼地到此地,但現實中人口流動有其整體趨勢,比如內陸向沿海,欠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等等。如此一來,流入地繳費、流出地提供待遇的格局就被放大了,一些外來人口多的城市,等於得承擔起更多的保障責任。如果沒有補償,這些地方願意嗎?
而且地域之間的繳費標准和年限都不盡相同,如果漫游,怎麼折換成保障待遇呢?比如,從繳費標准低的地區流向高的地區,流入地按何標准提供保障待遇?或者相反,由繳費標准高的向低的地區流動,按輸入地標准,對參保者而言,等於待遇降了,按輸出地標准,輸入地又能否接受?繳費和待遇供應的地域差價,不能靠地方自己承擔。所以,在地域之上,必須有個統籌的協調,有個公共賬戶,依據人口流動的趨向,設置相應的利益補償機制,做到地區間裡利益平衡,打破地方割據的掣肘。
社保“全國漫游”本質不是難事
社保跟醫保、義務教育一樣,一直處於“諸侯割據”狀態。這些權利的“全國漫游”,一般被視為“難題”,而解決問題據說“有待改革攻堅”。
我們不得不承認,實現權利的“全國漫游”的確存在若干現實困難,是政府部門必須克服而我們必須直面的。比如義務教育是縣級統籌的,社保是由個人、企業與政府共同出資的。本地的企業把錢交給了當地政府,一旦打工者流動在其他地方,流入地政府就做了“冤大頭”。
但在一個信息化時代,社保之類的“全國漫游”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難題,因為它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道理跟手機漫游完全一樣。社保“全國漫游”有兩條路徑:一是實行社保機構的垂直管理,實現全國社保運營一體化﹔一是實現社保信息全國聯網,實現社保的“通存通取”,這跟銀行業務沒有本質區別。
在中國,很多所謂的困難其實是偽困難。根據當事人回憶,1978年鄧小平提出當年恢復高考,教育部門說當年恢復恐怕不好辦,鄧小平說不好辦就找覺得好辦的人來干,結果高考當年就恢復了。
社保“全國漫游”也不能說一點困難沒有,但如果作為任務部署下去,相關部門一定會想出很多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