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日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証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從制度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並為預防和懲治腐敗夯實基礎。專家表示,上述舉措表明中國將強化源頭治腐,以公民身份証號碼、機構組織代碼為基礎的“兜底性”反腐制度呼之欲出。 |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題:“兜底性”反腐制度呼之欲出 中國加強源頭治腐
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10日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証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從制度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並為預防和懲治腐敗夯實基礎。多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反腐問題專家表示,上述舉措表明中國將強化源頭治腐,以公民身份証號碼、機構組織代碼為基礎的“兜底性”反腐制度呼之欲出。
身份証號碼是每個公民唯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表示,目前一些身份証存在假冒情況,加之個別地方身份証管理混亂,造成部分涉腐官員得以利用假身份証來隱匿房產、存款、股票、有價証券,給紀檢機關辦案增添了難度。近期出現的“房姐”龔愛愛、“房媳”張彥事件就是例証。
龔愛愛原是陝西神木縣農村商業銀行副行長。今年1月16日,龔愛愛被曝擁有3個虛假戶口和多處房產,引起社會廣泛關注。3月8日,當地檢查機關已決定對龔愛愛批准逮捕。1月,山西省運城市紀委干部張彥被曝光有兩個分別落在北京和山西的戶口,運城市委介入調查,目前張彥所持名為冬岩的身份証已被注銷。
林?分析,在上述腐敗事例中,假戶口、假身份証是違規套現房產的前提,是權力尋租的窗口,中國有必要加強對身份証的管理,加強源頭反腐。但在第一代身份証使用時期,受技術門檻限制,通過排查身份証發現腐敗線索的做法比較難以實現。
新修改的居民身份証法明確規定,第一代居民身份証自2013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公安部此前表示,在新版居民身份証中加入指紋信息,國家機關以及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可以通過機讀快速、准確地進行人証同一性認定,有助於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效防范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証以及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証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並在金融機構清理問題賬戶、落實存款實名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身份証信息已經做到全網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建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不僅有助於構建信用社會,也有利於紀檢監察部門及時發現腐敗線索,掌握官員隱匿不動產、存款、股票等的現實証據。”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
與公民個人身份証類似,組織機構代碼主要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持有的代碼,目的在於識別機構有關情況,相當於機構的身份証。“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身份証號碼與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一旦確立,將發揮其作為‘信息庫’的基礎作用,這無疑是反腐的有力手段。”馬懷德稱。
當前,不少國家的公民均具有唯一社會安全號碼,其信用記錄會跟隨每個公民一輩子,隨時隨地可查。馬懷德介紹,在完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方面,美國“社會保障號”的先進經驗可供中國借鑒。社會保障號是一個記錄了幾乎所有美國人社保繳納和領取記錄、工資、工作以及家庭變更等情況的巨型數據庫,由於它長期保持穩定,終身追蹤和記載當事人的信用記錄,甚至違法違紀、酒后駕車、考試作弊等信息都被囊括其中,由此成為銀行和信托、警察、邊檢、人口統計、教育和選舉機構依賴的信息源。
“每個人將擁有一個嶄新的信用代碼,這是中國信用建設頂層設計的一次突破,也是預防和懲治腐敗的新起點。”馬懷德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