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見勝於耳聞。因此,中非“草根”對“草根”的直接交往,對積累彼此友善的民意,意義更為重大。 |
新華網北京3月29日電《新華每日電訊》3月29日在頭版“好望角”國際評論欄目發表徐劍梅撰寫的文章《喜歡你,才喜歡你的國》,全文如下:
作為新華社記者,我曾在非洲常駐和工作過。在那裡邂逅的中國人,名字雖已淡出記憶,但他們猶如赤道陽光般純朴坦蕩的笑容,仍長久地留在腦海:為尼日利亞村庄和學校打井的技術員、滿身大汗為坦桑尼亞產婦接生的女醫生、指導60多名肯尼亞工人干活的女油漆工……
國家層面最高級別的成功訪問,能夠強力推動雙邊關系升溫,但要把這種溫度持久地保持下去,用歲月把民間友誼釀成更香醇的美酒,恐怕還需要依靠“草根”對“草根”的交往。因為讓普通民眾真正放進心底的,往往是最直接的親身感觸與利害關系。
每一個走出國門的人都是祖國母親的形象大使,這絕非一句空話。必須承認,在很多時候,喜歡你,才會喜歡你的國家﹔討厭你,也會討厭你的國家。
在非洲,你是否樂於與當地人交往,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尊重他們的習俗,考慮他們的利益,愛護他們的環境,給他們生活帶來好的變化,這種直接觀感涓滴成溪、聚沙成塔,便會形成一種富於感染力的集體感受。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民意,它具有驚人的力量——正向,建設力驚人﹔反向,當然破壞力也驚人。
與去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闖蕩非洲,門檻沒那麼高,限制沒那麼多,遭到的歧視、漠視或猜忌也沒那麼重。相信在這片大陸生活過的同胞,都能感受到非洲社會的開放性與非洲人一視同仁的開朗熱情。在發達國家,中國人常因難以跨越那些有形無形的門檻而苦惱﹔而在非洲,融入本身不是問題,是否有融入意願才是主要問題。
積累中非友好的民意,中國兼有理念的契合與現實的根基。從理念上講,中國與非洲傳統文化都高度重視分享理念,因此彼此更容易獲得理解與信任。從現實來看,中國對非洲基礎設施的改造,立竿見影地提升了當地人的生活質量。在肯尼亞,可能有人不識中國人,但無人不知“中國路”。這條由中國企業承建的道路,是肯尼亞乃至東非最重要的主干道,被當地民眾自發冠名“中國路”。這樣的口碑,是中國最美的形象名片。
長期以來,非洲人尤其是社會精英,往往依賴西方語言和輿論看中國,而中國人也主要通過西方了解非洲,對非洲本土文化、經濟傳統和動態知之甚少。就算想入鄉隨俗,中國和非洲的“俗”各是什麼,彼此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公共外交角度看,中非間各種信息的傳遞與解讀不得不忍受西方輿論的“水波折射”,實屬一大困擾。
眼見勝於耳聞。因此,中非“草根”對“草根”的直接交往,對積累彼此友善的民意,意義更為重大。
同樣面臨艱巨的發展任務,中國與非洲是同走長路的伙伴,彼此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患難與共,彼此期許的是靜水深流。中非關系發展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中國人在非洲越受信任與歡迎,共同發展的空間便越開闊、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