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輿論對蘆山地震給予了極高的關注,是對個體生命重視的反應。對人的生命越重視,輿論的反應可能越“強烈”,而這恰恰是國家的進步。 |
蘆山地震的救援仍在爭分奪秒進行。截至昨日18時,已有192人遇難、23人失蹤、11470人受傷、重傷968人。救援人員還逐村逐戶排查救助被困人員,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
自地震發生以來,從中央領導到前線救援人員,都在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的位置。現在看來,這次地震導致的后果,雖遠遠不如汶川地震那麼嚴重,卻仍受到全國人民乃至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幾天來,從央視的不間斷新聞直播,報紙不惜版面的詳細報道,再到網絡上的各種信息的會聚,都有一個主題:抗震救災!也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這有些“反應過度”了。
果真如此?5年前的汶川地震之后,以人為本、“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從后來歷次大大小小的災難中,救人成為首要事情,可謂佐証。而且,人們越來越形成共識,生命的價值不以人數多少來衡量,雖然這次蘆山地震的傷亡和損失不如汶川地震,但輿論還是給予了極高的關注。這種關注,正是對個體生命重視的反應——所謂“今天,我們都是蘆山人”。對人的生命越重視,輿論的反應可能越“強烈”,而這恰恰是國家的進步,可喜可賀,不必要大驚小怪。
對生命價值的認同度越高,社會對災難的敏感度就會越高。5年前汶川地震的隱痛未消,所以當蘆山地震剛一發生,人們無法判斷災情大小,眾多媒體人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體現的正是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正是媒體的及時詳細報道,讓災情透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不能因為事后看起來災情不如汶川地震那麼嚴重,就認為輿論反應過度了。
看起來輿論“反應過度”,還有個重要原因,和現在微博等自媒體的勃興相關。微博等平台成了救災的重要信息源,大量志願者、當地民眾發布震后圖片,開列災區緊缺物資清單等,這些信息的出現,擴展了災區的實情,傳遞了救助的溫暖,讓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個體的生命價值因而也更被看重。災區每個具體生命的悲歡,更加觸動人們的心靈,喚醒了社會更多的愛心和行動。
總之,這些其實都是值得珍視的進步。輿論的關注也是一種抗震救災。各種信息越豐富,參與救援的力量越多,對災區的幫助也就越大。眾多記者深入災區,及時發出的震區信息,有助緩解社會因未知而導致的焦慮和恐慌,微博等網絡平台的尋人、求助,也對救援產生助力。當然,信息時代,難免也出現了一些有害信息,這需要依法加強管理,但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進入“微時代”,個體生命的價值必然會越來越受重視。每一個生命遭遇的不幸,都有可能激起輿論的強烈反彈,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而在一些重大災難之后,輿論的“過度反應”也可能將會是常態,我們需要適應這個趨勢,而不是因進步洪流中信息量大或者夾雜了少數雜質,而過於苛責,那才是真的“反應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