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古老的貨幣
從呂底亞人第一個學會制幣,到波斯人建立最早的“金本位”制度,再到艾薩克·牛頓把金幣發揚光大,最后到時任英國財政部長的丘吉爾建立“金塊本位制”,黃金在大概3300年的人類歷史中扮演著貨幣的角色。
1944年5月,由美國策劃召集西方國家,簽訂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根據協議規定,美元直接與黃金挂鉤,黃金的價格由官方制定,每盎司黃金的價格為35美元,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純金。從此,美元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貨幣儲備。
但是,由於該體系先天存在的結構性缺陷,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鬆宣布“美國已無力履行美國和黃金挂鉤的國際承諾了”。自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失效,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了法幣時代——美元本位時代,金銀則第一次失去了貨幣的角色。
1971——1980:沖破牢籠 金價飛漲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和黃金脫鉤,此后的黃金價格完全脫離了政府定價模式,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
1972年,倫敦市場金價從1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1973年2月,金價沖破100美元,是原來官價的3倍﹔1974—1977年,金價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間波動﹔1978年,伴隨著石油危機,金價上漲到244美元。
1979年上半年,黃金價格引人注目地漲過了每盎司360美元,但隨后的超越眾人想象力的暴漲令世人目瞪口呆。由於世界通貨膨脹情況迅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債務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79年下半年,黃金價格不斷刷新一個個百元整數單位,直到700美元/盎司。1980年1月,當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事件發生后,黃金價格被推上了有史以來的歷史最高價:852美元/盎司。
1980——1999:20年熊市漫漫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以及通貨膨脹率的快速下降,黃金價格也出現了大幅震蕩性回落,此后便經歷了近20年的漫長熊市。
1980年2月22日,金價重挫145美元,宣告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的結束。1981年,金價每盎司的盤勢峰頂是599美元。到了1985年,盤勢降到300美元左右。到1988年底,金價從1980年1月的歷史高位跌去了52%。
進入90年代后,由於冷戰時代終結,黃金的政治保險效用也消失了,金價走勢繼續疲軟。盡管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金價一度從370美元反彈至417美元,但很快又往下打回383美元。到了1998年,金價最低跌至278.7美元,甚至已低於當時的平均生產成本每盎司315美元,世界上有一半金礦虧本。1999年7月6日,英格蘭銀行又宣布以每盎司261.2美元售出25噸黃金,消息宣布后金價隨即跌破260美元,到8月26日,跌至251.9美元,創20年新低。
2000年至今:史上最大牛市來臨
跌得越狠,反彈起來也就越猛。2000年以后,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經濟危機,大量避險資金重新意識到了黃金的重要性。此后“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美國次貸危機等一系列事件,一次又一次削弱了美國的國力,美國國債和財政赤字節節攀升,美元不斷貶值,QE不斷出爐。自此,黃金又開啟了12年的大牛市,價格從每盎司260美元左右,一路上漲到1920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大宗商品遭遇恐慌性拋盤,也令黃金價格經歷了幾個月的小熊市,下跌幅度一度達到34%。不過,隨著投資者對黃金避險需求的認可,黃金價格再度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