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老百姓,雖然無法從肉眼上來識別哪種大米鎘污染超標,但是在購買大米的時候,多選擇不同產地、不同品牌的稻米品種,同時廣泛地攝取其他的營養物質,增加食物的多樣化。 |
近日,廣州日常抽檢發現部分批次大米鎘超標,由於有關部門未公布超標名單的做法,引發了公眾的群情激奮,呼吁食品安全信息應該更透明。同時,大米“鎘超標”讓我們看到,環境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更不容忽視。
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在冶金、塑料、電子等行業非常重要。它通常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通過灌溉進入食物,水稻由於吸附性比較強成為典型的“受害作物”。有報道稱,重金屬鎘正通過污染土壤侵入稻米,中國多地市場上約10%大米鎘超標。
鎘米當然不是氰化鉀,食用鎘米並不意味著快速中毒乃至死亡,但慢性鎘中毒的症狀被稱為“痛痛病”,日本在幾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目前,中國還沒有詳細的病例統計。根據目前的研究,痛痛病的症狀主要來源於鎘對腎臟和骨骼的破壞。鎘會在腎臟中累積,最后導致腎衰竭﹔對骨骼的影響則是骨軟化和骨質疏鬆。鎘中毒更大的麻煩在於它的長期性。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鎘大米,腎衰症狀依然會持續。
名博主“雲無心”在其微博中指出,“通過大米等食物攝取的,屬於長期小劑量。這種情況帶來的危害主要是腎臟和骨骼。目前,WHO對鎘的安全標准就是基於對腎臟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體重7微克。這相當於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過60微克。這個安全標准包括所有的鎘來源。除了米飯,還有其他食物和飲水。
對於大米,我國的安全標准是每公斤大米鎘含量不能高於0.2毫克,而鄰國日本則規定每公斤含量不高於0.4毫克,顯然我國對鎘的安全標准要求嚴格一些。
由於土壤一旦被鎘污染,恢復到無污染狀態則需要很長時間,同時醫學上也無特效的解讀藥物可供使用,而進入人體的鎘生物學半衰期長達10—30年。鎘污染的現實威脅還在於,污染的食品不僅局限於大米。所以,應對環境鎘污染的有效手段,依然是預防為主。需要廣泛嚴格檢查食物和水中的鎘含量,並及時公布與處理。
普通老百姓,雖然無法從肉眼上來識別哪種大米鎘污染超標,但是在購買大米的時候,多選擇不同產地、不同品牌的稻米品種,同時廣泛地攝取其他的營養物質,增加食物的多樣化,多吃一些海產品、豆業等含鋅較高的產品,都可以降低患病的風險。
更需要關注的是,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積累,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最終危害人體健康。土壤污染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核心挑戰,全面系統地評估與監控各種污染,就顯得更加重要。(中國經濟網 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