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21日14:19|來源:揚子晚報|字號:
人的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那麼,一名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是多少?南京市人口辦和河海大學一項研究成果顯示:27.48萬元。其中,政府需承擔13.14萬元,個人需承擔14.34萬元。政府需支付的養老、醫療保障,個人需支付的住房成本為較大“款項”。
隻有1%農民工享有保障房
截至2012年末,南京全市居住半年以上流動人口有177.62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21.76%,其中175.69萬人沒有南京戶籍。受制於“身份”問題,他們的住房、社保、子女就學都成了難題:進城易、落戶難,同工易、同權難,生存易、過好難,共存易、融入難。
農民工“融入城市”到底有多難?專家對江寧、浦口兩區發放600份抽樣調查問卷顯示,住房保障方面,隻有1%的人享有政府提供的保障房,34%的人住在單位宿舍或寄宿親戚家,55%的人自己租房,還有10%的人購買了商品房。子女教育方面,55%的人讓子女在老家讀書,60%的流動人口認為孩子進公辦學校的最大障礙是繳納借讀費。不難看出,一旦工資收入對他們失去吸引力,就易導致返鄉潮,引發用工荒。
調查還顯示,當前流動人口已由單個勞動力向家庭成員共同遷移轉變,南京居住半年以上流動家庭的平均規模3.01人,74.8%為夫妻、子女共同居住。如果說“老一代”農民工還能忍受“候鳥式就業”、“兩地分居”的話,如今80、90后農民工,絕大多數回不了農村,也不想回農村,更希望在城鎮安家。
農民工市民化政府需投2300億
專家認為,農民工城鎮化,實質是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的過程,包括進城農民工的住房、就業、隨遷子女教育等。這一過程除了消除制度障礙,還需加大相關投入,即承擔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成本:農民工在身份、地位、價值觀、社會權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轉化所必須的最低資金量,包括私人發展成本和公共發展成本。其中“私人發展成本”指的是農民工轉換過程中必須付出的生活、智力、住房和社會保障成本,“公共發展成本”是為保障城鎮健康發展必須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管理等基本功能的投資成本。
這項調研通過計算得出,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成本估算為27.48萬元,其中政府需承擔13.14萬元,個人需承擔14.34萬元。較大的“款項”是,政府需支付養老保障9萬元、醫療保障1.44萬元,個人需支付住房成本13.26萬元。
由此看出,按照政府為每人承擔13.14萬元計算,南京177萬農民工市民化轉換,就需投資2300億元。但專家指出,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來看,義務教育和保障性住房是主要支出。長期來看,養老保險補貼是大頭。
農民工市民化要全方位融入
雖然農民工市民化“投入”不菲,但專家指出,大規模的流動人口也已成為南京新增勞動力的重要來源,他們為城鎮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讓農民工在城鎮安家,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不僅有利於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而且趕在人口紅利消失前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穩妥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居住証制度是個突破口,如實行“積分制”,考察流動人口在南京從業、居留穩定性以及對社會貢獻度等指標,先讓部分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這樣既可以實現流動人口有序流動,又可控制人口總量,提升人口素質。
為降低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專家建議,還應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參與相關公共服務生產。以保障房為例,政府將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的同時,招用農民工較多的企業應自建農民工宿舍樓。
農民工市民化不僅是身份的轉變。專家建議,要以農民工穩定就業為抓手,推動農民工“四個融合”: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現階段要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的積極性,一是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確保流動人口和城鎮職工同等待遇,二是鼓勵流動人口參與社區活動,增進與本地戶籍居民情感溝通,使他們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文明素養上與城市融合。
(責編:龐晟)
人口紅利 市民化 款項 身份 公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