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25日15:12|來源:海外網|字號:
每次看到關於災難死亡的消息,總會感慨生命的渺小與脆弱,並為逝者感到深深的惋惜。這幾日,韓國“歲月號”沉船的遇難人數每天都在增加,整個韓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而在這之前失蹤的馬航客機,至今也杳無音訊,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而近日,又有韓國媒體調查稱,凡是聽從船上廣播在船艙中待命的學生最終都下落不明,而不聽從指令的孩子,反而獲得了營救,使生命得以延續。於是乎,韓國媒體紛紛開始撰文反思社會的“服從文化”,是繼續服從長輩或權威的指導,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行事。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跟這次事故,聯系不大。
我們來想一下,如果當時我們自己恰恰在船上,我們是否聽從船長或船員的指令呢?我想,隻要是理智的人,大多會選擇聽從指令。為什麼?因為你不是海上的專家,你也不是水手,你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在事故面前,你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而船長和船員,在這方面的確比你經驗多。不僅如此,現實中一次次事故的發生,也說明在危機時刻聽從現場權威人士或負責人的安排,往往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10年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特別獎的K165次列車乘務組,在列車面臨墜江之時,列車長王巧芬冷靜的帶領乘客從危險中走出,沒有造成一名人員傷亡。
所以,到底服從還是不服從,我們看一看事例就知道,大多數人都是服從的,甚至有西方國家還規定遇到突發事件時要聽從官方的指揮。而且,之所以要求我們遇到事故時冷靜處理聽從安排,也是因為不冷靜造成的混亂往往使損失更大,局面更難控制。所以,此次“歲月號”沉船中遇難的學生聽話沒有錯,錯的是船長。這個“話”是誰說的,說這個“話”的人是否值得依賴,這個“話”是否靠譜,這才是關鍵。
而此次失事客船“歲月號”的船長恰恰就是不靠譜的一類。他不僅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讓乘客在船艙待命),而且還偽裝成乘客率先棄船逃跑,此不恥之行為雖然已經讓其遭到了輿論的口誅筆伐和警方的“犒勞”,但因他導致的遇難者卻再也無法復活。所以,單從這個事件來說,聽不聽話要看說話的人是否靠得住。
但並非靠得住的人說的話就一定要聽。這裡牽扯兩個問題,一是這個話是否符合事情發生的背景和條件。二是聽話的人是不是願意聽。因為這說到底這是個個人選擇,如果聽話者的判斷與說話之人的判斷相悖,如果他的能力還比說話之人的能力強,那麼他聽話的可能性就不大。
就前者而言,舉一個婦孺皆知的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是朱熹說的,此不可謂不權威,不可謂不靠譜,在當時的年代,也的確把此話奉為真諦。但在現代社會,貌似遵守的人不太多。因為時代變了,有些話就失去了存在價值的背景條件。再比如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要說謊,但有時一些善意的謊言比實話要來的更為動人。
再說后者,歷史上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劉備去世前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結果諸葛亮還是用了他,以至於不得不忍痛割愛。當然劉備說這話的真實性有待探討,但不可否認,這個事例非常符合第二種觀點。
因此,聽不聽話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我們不能輕言聽話對不聽話就不對,反之亦然。而且媒體宣稱的“服從文化”究竟是個怎樣的概念尚不清楚。筆者才疏學淺,查來查去沒有查到。不過到查出不少評論說中國也該反思“服從文化”。但沒有搞清“服從文化”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反思?
所謂的“服從文化”其實是反思當代的國民教育。比如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老師和家長往往喜歡聽話的孩子,而對不聽話的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從而使更多的孩子能夠做聽話的孩子。但前面說過了,聽不聽話不分對錯,而且很復雜不好說清。所以我們今后應當在教育孩子時多聽聽他們的話,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和選擇,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這才是反思的重點。
當然,聽話在一定層面上還是一個道德要求。有想法不要緊,要懂得溝通。孩子聽話至少是對長輩的尊敬,但若持有不同意見當相互交流溝通,盡量不要使用叛逆行為。長輩也應耐心聽取孩子的想法,切勿倚老賣老,冥頑不化。(炳正)
(責編:黃達)
韓國 沉船 船長 服從文化 學生 孩子 歲月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