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5月08日04:42|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當代中國正在進行偉大的變革,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兩句話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全新的提法,也是中國在過去6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面向未來提出的一個嶄新目標和艱巨任務。我們沒有任何現成的樣板可以照搬,隻能從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中,汲取養分,推陳出新。
中國有著悠久的國家治理歷史和經驗,世界各國也發展出了各類不同的政治運作模式,怎麼擇其精要,為我所用?首要還是要解決取舍標准的問題。
習近平同志講:“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這句話裡,實際上提出了三種標准——
一是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這是“中國性”。中國發展到今天,是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盡管在歷史上,我們曾經有過淪為半殖民地的屈辱史,有過激烈的革命斗爭史,但是作為“中國”的根骨沒有變。
二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這是“時代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代中國的國情,也決定了對發展道路和發展階段的認識,決定了改進和完善治理體系的階段性目標。
三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這是“人民性”。改革的最終目的還是增進人民福祉,讓改革紅利惠及全體人民。這也是檢驗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根本標准。
而這三個標准中,如何對待中國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近代以來一直聚訟紛紜。
中國的現代化過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近代列強環伺、積貧積弱的國際國內環境,曾經激發出強烈的反傳統運動。像“五四”前賢,很大一部分人的學問涵養於傳統文化,卻站出來激烈反對傳統,想把中國從五千年歷史中拔擢出來,斷滅過去。這固然是為打破舊世界、創造新世界而造勢,有其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其矯枉過正的姿態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了后來者,甚至將傳統等同於封建糟粕,避之唯恐不及。
時過境遷,隨著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中國人也漸漸找回了自信。人們意識到,真正的改革發展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繼承中的發展,改革中的揚棄。在這個意義上,五千年中華文明史、170多年中國近代史、90年革命建設史都有一個連貫的歷史邏輯,中國文化也是在不斷變革中孕育著新生。同樣,未來中國的治理現代化探索,也應是這個歷史邏輯的發展和延續。
從這個歷史大視野看,中國傳統中蘊含的思想和實踐精華完全可以在新形勢下得到汲取和提升。比如“修齊治平”的人格成就途徑,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准,以人為本的民本政治觀,與鄰為善的世界觀等等,習近平同志在講話和文稿中也多次征引。這些潛藏在各類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讀常新,而且能給我們新的啟迪,值得珍視、慎思。其中富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們發掘和闡發,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具有當代價值,從而豐富我們的治理智慧。
(責編:趙軍)
中國 望海樓 營養 時代性 中國性 人民性 五四 當代中國 國家治理 歷史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