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時政>> 正文

【海外版】地方政府舉債將實行限額管理

2014-05-21 08:39: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提出,今年將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控制,分類納入預算管理。開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剝離融資平台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專家表示,雖然地方債規模近年來日益擴大,但是當前還不存在系統性風險,不過如果盲目舉債、隻管借不管還的舉債方式仍然持續下去,那麼終將會釀成巨大的債務與金融風險。因此,現階段規范管理地方債務顯得尤為重要。

  【管借不管還局部存在】

  數據顯示,從2007年末至2010年末,地方債從不足5萬億元上升到10.7萬億元,翻了一番。而從2010年末至2013年中,地方債務余額則再度增長約80%至17.89萬億元。央行近日對外發布報告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正逐步進入還債高峰期,約37.5%的貸款在2013年至2015年內到期。隨著到期潮的逼近,目前無論哪一級地方政府,集中還款風險都迫在眉睫。

  事實上,盲目舉債、管借不管還的現象在局部地區依然存在。地方債危局的背后是為維持增長速度而進行的大量無計劃舉債,以及無數基建和房地產項目。隨著中國經濟降速,要化解這些債務顯得越發艱難。

  “隨著平台融資集中到期,未來兩年到期債務規模增長更快,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則難以大幅提升,屆時地方政府以及融資平台將面臨更大的還本付息壓力。” 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黃少明表示,目前大多數地方政府把還債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賣地上,一旦房地產市道下滑或轉向,還債希望就會落空。

  【整體不存在系統風險】

  盡管地方債風險越來越大,但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看來,無論現在地方債務規模究竟有多大,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潛能和中國政府財政的實力,化解都不是大問題。

  摩根大通中國証券市場部董事總經理李晶也表示,地方債對中國經濟不會造成很大風險,規模還在可控范圍內。17.89萬億的地方債,為全年GDP的約30%。加上中央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債務總額約為全年GDP的56%,這個比例仍低於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

  李晶分析,在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上,中國還具備一定的有利因素。首先,中國的財政收入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增長,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也高於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第二,中國政府擁有國有企業和土地等大量資產,國有資產增長可能已經超過政府債務增長﹔第三,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較高的居民儲蓄率和較低的外債水平都可以為政府解決地方債問題提供較大緩沖。

  “隻要我們經濟能夠保持7%的增速,基本上這個債務危機就不大。”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本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發債的主要目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今年要還的地方債總額大概2.4萬億,我們允許地方政府借新還舊,借長還短,主要目的是把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往后延,等高峰期過了之后風險壓力自然下降。此外,地方政府可以適當多發債券,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可以適當提高,來防止違約風險。

  【開明渠堵暗道規范管理】

  盡管地方債目前不存在系統風險,但隨著債務增量的不斷提升,加之產生政府債務的根源仍然存在,如果以目前的方式持續下去,最終將造成巨大的債務與金融風險。

  此次公布的《意見》給解決地方債問題開出了藥方,明確了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制度。“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和財政體系不健全是導致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的兩大根源。”高培勇指出,地方債是一個很特殊的問題,目前的情況一方面要允許地方政府發債,同時又不能讓地方政府亂發債,前提就是必須健全地方財政體系。高培勇認為,目前可以由地方政府發債,由中央政府代發,或者地方政府發債經中央政府審核之后由地方政府去管,這兩種辦法結合著使用。

  黃少明也建議,從短期來看,對財政狀況不佳的省份或地區,可以通過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或借由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完成﹔而從長期來看,地方債的解決還有待體制的改革和相關機制的建設。

(責編:龐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央行 債務風險 后任 政績工程 地方債務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江澤民胡錦濤等卸任領導人都在哪露面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巾幗不讓須眉 中國殲擊機女飛行員英姿迷人

中國第一批空姐什麼樣(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