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5-30 09:31:00|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圖為兵團第四師七十三團小城鎮。 資料照片
“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她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不是海市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這是著名詩人艾青筆下的“兵團第一城”石河子市,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眾多城鎮的縮影。如今,兵團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師市合一”管理模式,7個市和4個建制鎮拔地而起,正大踏步地向以城鎮化為載體、現代工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發展方式轉變,並始終把維穩戍邊作為立身之本,發揮著“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的功能。
從一花獨放到“北斗七星”
兵團崛起七座城
60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
根據國家戰略布局,適應“屯墾戍邊”需要,八師石河子市應運而生,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師市合一”管理模式。隨之,一批以團部所在地為中心的小城鎮拔地而起。
1月27日,兵團第五師雙河市挂牌成立。兵團14個師已成立7市和4個建制鎮。如今,在天山南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旗下按照“石河子模式”設立的7個市,被形象地稱作“北斗七星”。其中,一師阿拉爾市、三師圖木舒克市、六師五家渠市迎來建市10周年。十師北屯市、二師鐵門關市和五師雙河市,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后的4年間成立的。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王震將軍親筆題寫的這首詩,正是兵團第一師前身部隊光榮歷史的生動寫照。
“三五九旅今何在,花海飄香阿拉爾。”5月27日,記者一行在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沙漠公路”起點阿拉爾市採訪,深深地為這座軍墾新城迸發的青春活力所感染……一師阿拉爾市建設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王東說,2012年4月,一師阿拉爾市實行師市合署辦公,投入重心向阿拉爾市轉移:先后投資4.2億元新建阿拉爾教學城,投資2.3億元建設圖書館(文化館),投資1.6億元建設體育館項目,投資3000萬元對屯墾文化公園提質改造。
河南小伙兒王澤是阿拉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負責人。他是2003年第一批團中央西部計劃大學生志願者。被這片神奇的土地所吸引,成為一名“不走的志願者”,為阿拉爾市最早的建設者之一。他介紹說:“阿拉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13.5平方公裡,沒有佔用耕地,是在荒灘上建起來的。目前,阿拉爾園區入住企業80余家,去年完成工業產值30億元。”
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疆,在兵團六師五家渠市參觀考察后就地召開座談會,就做好兵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時間,“西域水城”五家渠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
從過去“五戶人家一條渠”,到市區人口達13萬余人、城鎮化率達65%的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五家渠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六師前身誕生於1927年的黃麻起義,是電視劇《亮劍》原型部隊。五家渠市城建處黨委書記鄢軍說,師市弘揚“亮劍精神”,大力推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進程,10年來城區面積由6.8平方公裡擴大到14.2平方公裡,綠化率達41%,去年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兵團按照“師建城市、團場建鎮、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思路,著力構建兵團城市、墾區中心城鎮、一般團場城鎮、中心連隊居住區為節點發展的城鎮體系。
與此同時,石河子、五家渠、阿拉爾等6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4個省級工業園區,為兵團增強綜合實力、加快發展步伐提供了強大動力。2013年末,園區入住企業超千家,生產總值佔兵團工業增加值的2/3以上。
告別風頭水尾,享受現代文明
宜居宜業特色鎮
“你眼前的這片綠洲,曾經是塔克拉瑪干沙漠!”5月26日下午,兵團第一師十團副團長羅建軍指著幾百畝棗園自豪地說。
羅建軍告訴記者,以前的棗樹很高,六七年才結大棗﹔現在團場把棗樹“截矮”一半,第二年就能結果,畝產量也從300多公斤增長到700多公斤,翻了一番。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十團由“一花獨秀”(棉花)變成如今的“紅白相映”。“棗園從4年前的1萬多畝,發展到現在的6萬多畝。以前職工一年掙2萬元都很難﹔現在職工年均收入達6萬多元。”羅建軍說。
“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兵團成立之初,按照國家戰略需要,團場大多布點在風頭水尾、沙漠邊沿、邊境一線。隨著自然環境、人口結構、資源稟賦對發展的制約,不少團場發展緩慢,人口集聚能力下降。
如果說,上世紀“團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景中、走在花中”的人居環境,還是兵團廣大職工群眾的夢想,如今已成為部分職工群眾現實生活的寫照。
地處南疆喀什市、疏勒縣、疏附縣、阿克陶縣中間地帶的四十一團,是兵團三師成立最早的團場。團部駐地草湖見証了新中國“軍墾第一犁”。
5月24日下午,記者在四十一團援疆項目安居工程“東江花苑園”小區,見到81歲的老軍墾王淑蘭。上世紀50年代初,她從山東進疆,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她時常翻看老照片,回憶當年“苦到骨頭裡”的生活。“當年我結婚的時候,就是用席子搭了個棚子,住過地窩子、土坯房、磚房。現在,不僅親眼看見,自己還住上了樓房。做夢都想不到啊!”
“自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開始對口支援兵團三師,團場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十一團副團長王建軍告訴記者,東莞市每年給三師的援建資金達4億元,四十一團累計獲得援建資金2.24億元。
5月28日,採訪組一行翻越天山獨庫公路,來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境內有“百裡畫廊”之稱的唐布拉地區兵團第四師七十九團場部。“農業穩團,畜牧強團,工業富團,城鎮活團,旅游亮團”,團政委齊福聚告訴記者,目前已有280戶農牧民從土房、氈房,搬進水暖氣電設施完備的“祥和小區”。正在施工中的“俊雅小區”10棟住宅樓落成后,又將有300戶農牧民告別棚戶區,享受現代城鎮生活。
在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過的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新疆銀豐農業裝備有限公司,整齊停放著由兵團自主研發的採棉機、播種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農場政委胡曉江說,農場按照“以人為本、產城融合”的城鎮化思路,將培育壯大現有的葡萄酒企業,延長產業鏈,圍繞葡萄產業和城鎮建設,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兵團特色鎮。
2012年10月,經中央批准,兵團13個農業師的名稱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師”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師”。
改一個“農”字,天地更廣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劉新齊表示,過去兵團經濟發展長期依賴以農業為主體,現在正大踏步地向以城鎮化為載體、現代工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發展方式轉變。中央對兵團的發展高度重視,兵團以城鎮化帶動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呈現出民生極大改善、經濟發展步伐加快、維穩戍邊能力提升的局面。
強化“兵”意識,履行“兵”使命
維穩戍邊新堡壘
“5月22日早晨,烏魯木齊發生暴恐襲擊事件。當天上午,兵團第六師武裝部接到命令,迅速集結數百名民兵趕赴參加維穩。”六師黨委常委、人武部部長沈開疆介紹說。
5月25日下午,採訪組一行在兵團第三師五十團採訪時,看到幾十名備勤民兵,正利用空隙集體觀看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從5月23日開始組織民兵備勤,進行防爆訓練,隨時待命。”五十團武裝部副部長龍義兵說。
長期以來,兵團廣大軍墾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鎬,肩負起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重任。為破解屯墾戍邊中“兵”的意識淡化,自2011年2月起,兵團黨委召集所屬14個師和兵直黨委常委,集中在烏魯木齊開展“唱響兵團精神”學習教育暨冬季大練兵。兵團軍事部在重點敏感地區成立輪訓備勤連,民兵常態化執勤能力得到提升。各師分別以成立青年民兵輪訓備勤連形式,安排民兵到連隊接受集訓,掌握維穩戍邊技能。
一座城鎮就是一個堡壘。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書記、師政委姜曉龍說,重大節日和重要敏感期,兵團三師每天組織現役官兵和民兵應急分隊官兵,24小時在一線執行維穩巡邏任務,配合公安武警擔負重點目標守護、重要卡位排查和街道小巷不定期巡邏任務,確保南疆社會穩定和兵團自身安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表示,兵團認真落實中央部署,聚焦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始終把維穩戍邊作為兵團立身之本,進一步明確了兵團工作的目標任務和用力方向,發揮著兵團“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功能。
“現在最大的變化是,兵團人的干勁更足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未來充滿信心!”車俊政委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記者 徐蕾 戴嵐 楊明方 楊遠帆)
屯墾戍邊 五家渠市 水暖氣 1927年 西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