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7 10:32:00|來源:參考消息網|字號:
防化團戰士給偏遠災區的居住區做消毒。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防化官兵正在為遇難者做消毒處理。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地震發生第4天,救災指揮中心就設置在作為震中的魯甸縣龍頭山鎮的龍頭山中學。該中心輻射10公裡范圍的幾個村庄。但由於道路難行,很多地方至今未得到救助,沒有帳篷,沒有充足的食物和飲用水。值得慶幸的是,救援人員已徒步進入個別村庄,送去了村民急需的食物和水。
京華時報記者孟凡澤苗飛飛
□磨嘈灣村
山路陡峭物資難以送達
因山路陡峭,背著礦泉水、方便面的戰士和志願者們汗流浹背,每隔半個小時便要休息一下。
就在第一支部隊離開不久之后,距離指揮中心不到10公裡的磨嘈灣村村民謝嘗芸獨自一人跑到山下的指揮中心,尋求幫助。
“一個小時之前,一個災民死在了我們自建的帳篷裡。”謝常芸說,下午3點20左右,一個受傷的災民過世了,因為擔心有瘟疫傳播,她跑下山來求助,希望部隊可以派人前去消毒。十四集團軍防化團某營劉姓營長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4名防化部隊戰士,背上便攜式洗消器和一些消毒粉,前往該村進行消毒。
經了解,謝常芸所在的村子,地震發生后,也沒有物資可以運送上去。4天來,只是有個別村民下山領取食物,但對於全村52戶人來說,遠遠不夠。得知該情況后,官兵們又立即調來30箱方便面和40箱水,與志願者們一同前往。
前往該村的山路十分狹窄,隻能供摩托車通行。因為有砂石滑坡的現象發生過,謝常芸建議改走小路爬山前往。因山路陡峭,背著礦泉水、方便面的戰士和志願者們汗流浹背,每隔半個小時便要休息一下。一路上,不斷有村民下山,看到運送物資的隊伍,頻頻道謝。“辛苦了各位,辛苦了,你們救了我們。”
路上,隊伍遇到兩位抱著孩子的男子。“這兩個孩子都是地震前不到一個月出生的,可能營養不良”,一名男子說,因為沒有辦法,他們隻能抱著孩子到山下尋求醫治。
進入村子后,身著防護服的士兵們隨即進入受災群眾自己搭建的大帳篷內,用便攜式洗消器對帳篷進行消毒。在磨嘈灣附近,京華時報記者也見到當地衛生防疫部門的人員,在廢墟旁的道路上、垃圾堆旁噴洒消毒液。
“這些消毒粉留給大家,加入水后可以自己噴洒。”防化官兵將一桶白色粉末交給村負責人,並囑咐大家,隻要不入口,這種消毒液對人身體沒有傷害。
特殊葬禮棺材先做防疫
這場葬禮有著以往的傳統:地上擺著蠟燭、紙錢、香煙。但這場葬禮也有著災難中的特異:家屬們圍在棺材旁,等待著防化官兵前來消毒防疫。
磨嘈灣去世的死者名叫普朝貴,今年61歲。昨天下午3點20分左右,普朝貴喊著妻子說要“小便”,妻子胡陽彩把尿盆放在丈夫體下,普朝貴直起身后卻又倒了下去,再沒醒來。
地震前8天,胡陽彩因患支氣管炎住進了醫院。胡陽彩說,丈夫很幸運,是好心的醫生救了他。但地震來臨時,翠屏衛生院搖搖欲墜,醫生背著普朝貴跑出大門時,普朝貴可能被滑落的石塊砸中過胸口。“他的胸口有淤青,但沒有明顯外傷。”胡陽彩說,地震發生后,因為醫療人員有限,隻能先救治重傷患者,丈夫便回到山上的村子,和大家一起擠在廢墟旁的大帳篷裡慢慢養傷。
據普朝貴的女婿介紹,沒有送老人去醫院,除去醫療救助力量薄弱外,也與家人們的意識不強有關。普朝貴有兩個已經外嫁的女兒,還有一個在廣東打工的兒子,全都不在家裡,“老人們不懂,沒人能拿主意”。
昨天下午6點,簡單的葬禮被安排在已成廢墟的村庄和簡易帳篷之間的林子裡。這場葬禮有著以往的傳統:地上擺著蠟燭、紙錢、香煙。但這場葬禮也有著災難中的特異:家屬們圍在棺材旁,等待著防化官兵前來消毒防疫。
防化官兵們對著棺材深鞠躬后,將消毒液噴洒在棺材內。在全村人的注視下,普朝貴被裝入棺材,入土為安。
□白山梁子
“隱身”村落仍是救災盲區
由於救災物資有限,這些村民幾乎全部空手而歸,隻有一名婦女從騾馬口領取到了一些板藍根。
昨天,白山梁子的十余名村民背著背簍,分散來到山下的各個村子和安置點求援。但是,由於救災物資有限,這些村民幾乎全部空手而歸,隻有一名婦女從騾馬口領取到了一些板藍根。
從山下的營盤村安置點去往白山梁子,全都是崎嶇的山路,坡度在60度以上,部分陡峭的路段甚至接近90度。路面的寬度不到半米,地震后布滿了從山上滑下來的大石頭和泥土。
白山梁子和營盤村安置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僅僅隻有一公裡左右,步行過去卻需要一個小時。由於村民居住在山坳裡面,外人根本不知道山裡有人居住。
據當地村民介紹,像這樣隱藏在山坳中的村民小組並不在少數。“每個村子分成幾個寨子,寨子下面又有社,社下面才是小組。每個村子至少有十幾個小組,大約一半的小組都是在山坳裡。”營盤村的一名村民介紹。
帳篷缺乏全社隻有5頂
“社長總共就領取到了5頂帳篷,我們小組領到了2頂。一頂是給全部小組的人,還有一頂是給死了人的那家的。”
白山梁子共有22戶人家,100多名村民居住在這裡。魯甸地震發生后,這個村民小組一名三歲的男孩死亡,10余人受了不同程度的外傷。由於沒有藥物,山下的診所也在地震中被摧毀,村民大多只是對傷口進行了簡單處理。
這個村民小組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在地震中全部被摧毀。“你是第一個進到我們小組的外人,救援隊、醫療隊之前都沒有來過。”村民劉昌虎對京華時報記者說。
地震發生時,村民所有的家當全部被埋在了廢墟下,身邊沒有留下任何食品和備用的衣物。在最初的兩天裡,村民們從倒塌的房子中取出了半袋米,但是根本不夠近百人食用。在喝了兩天稀飯后,這個村民小組才從社長手中領取了一袋大米。
“物資根本不夠用,社長總共就領取到了5頂帳篷,我們小組領到了兩頂。一頂是給全部小組的人,還有一頂是給死了人的那家的。”目前,這兩頂帳篷被安排給了村內的傷員使用,其余的村民用竹竿和塑料布搭起了簡單的棚子,數十人聚集在棚子當中,被褥嚴重缺乏。
據白石梁子的村民介紹,平時隻有山下的村子有一個小診所,可以治療感冒之類的小病,附近最大的是龍頭山的醫院,過去需要一個小時。“要是生病了,隻能用竹竿制作簡易的擔架把人抬下去,叫救護車還不如自己抬著去快。”
地震發生后,山下的診所被夷為平地,手機信號中斷,距離醫院遙遠。很多村民反映,這樣的狀況使得在災害中受傷的村民無法及時得到救治。
防化;朝貴;山下;山梁子;營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