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資訊>> 正文

送孩子回中國讀書,孩子們怎麼想

2014-09-09 05:04: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6日在頭版刊登《送孩子回國讀書,走起》一文,引發了海外華僑華人的熱烈討論。

編者按:《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6日在頭版刊登《送孩子回國讀書,走起》一文,引發了海外華僑華人的熱烈討論。《人民日報海外版》已於8月20日、25日和28日刊發了三組討論文章和感想感言,主要是海外華人家長暢談自己的看法、做法和糾結。那麼,作為此次討論的另一方主人公,孩子們對於回中國讀書是怎麼看的?他們對中國和中華文化又有怎樣的概念?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一組來自孩子們的稿件。這些孩子最小的9歲,最大的19歲。他們大都出生在國外,有的曾有過短暫的回國讀書經歷,有的一直堅持在海外讀中文學校。他們都可以用中文進行交流對話與寫作,而且常常回到中國走親訪友。孩子們稚嫩的筆觸寫的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透過一個個方塊字,我們能看到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生長的孩子們依然擁有一顆溫暖的中國心。

體驗中國學生生活

李淵婷(十六歲,德國)

去年3月份放春假的時候,我在上海的一個中學裡體驗了一段中國學生的生活。

外婆認為第一天上學決不能遲到,打車去學校比較保險。為了避免早晨招不到出租車,就在前一天晚上,她還特地打電話為我預訂了一輛。一大早起來,匆忙吃過早飯,我就坐上了准時候在樓下的出租車。為了開出小區,車必須繞著單行道兜一個大圈,還不時要停下來給行人讓路。來來往往的行人中,有被媽媽牽著手上幼兒園的小孩,有夾著包匆匆去趕公交車的年輕人,還有拎著塑料袋或籃子買菜回來的老人,絡繹不絕。好不容易開上了大馬路,一拐彎正經過一個汽車站,就被一輛公共汽車攔住了。它慢悠悠地啟動著,沒幾米又停下來招呼乘客上車﹔另外一個車道也被各種車輛擠得水泄不通,我們隻好跟在這個大家伙的后面慢吞吞地開,一直到前面的交通崗我們才有機會把它甩到了后面。一路上司機非常靈活,不斷地換道,左躲右避,終於讓我准時趕到了學校,避免了第一天上課就遲到的尷尬。

第二天早晨,我決定改乘公共汽車去學校。車站上有很多人在等車,大部分人一看到自己要乘的車來了,就趕緊擁過去。當我要乘坐的公交車到站的時候,我也不自覺地跟著大家迎上去。經過幾番車門前的推搡擠撞,我終於擠上了車。售票員開始招呼買票刷卡,人們客氣地為他人遞送車錢或交通卡,與上車前爭先恐后的狀態完全不同了,這一聲聲“謝謝”和“不用謝”緩解了之前緊張煩躁的氣氛。

班裡的同學對我非常友善,熱情地幫助我熟悉學校的環境。真讓我覺得賓至如歸!到了下午放學時,好幾個同學儼然已成了我的朋友,並主動要求和我結伴而行一塊去車站。有兩個同學的車來了,他們沒上去,說是要先把我送上車。等到我的車來時,在我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兩個同學已夾著我快步跑到車門前,並使勁把我一推,幫我擠進了車。在以后的日子裡,他們不斷地教我擠車的訣竅,如雙肩包往前背,側身肩膀先行,雙腳盡可能前后站。

一個月很快過去,在依依不舍告別前的一個周末,同學們相約出去玩。看著我輕鬆自如地跟著他們換地鐵、轉汽車,上上下下,他們夸我已成了地道的“上海人”。

這次中國之行使我體驗了一個中國孩子的日常生活,也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雖然中國和德國在很多方面的差異很大,但骨肉情深、重教守禮、友善互助等基本道德標准卻沒什麼差別。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個生在德國的中國人,這使我比純粹的德國人或者純粹的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學習不同的文化,視野更開放,見識更廣博。我雖然在德國出生、長大,但我仍然能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和中國的血脈聯系。也許,將來我還會成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為中國血統自豪

王 欽(19歲,加拿大)

我出生在加拿大,從小就認為自己就是加拿大人,當父母說“你是中國人的時候”,我還理直氣壯地反駁說:“不!我是加拿大人,你們才是中國人。”當父母規定我在家隻能講中文的時候,我心裡很反感,總覺得講中文又困難又沒有用,不如我和同學們講英文輕鬆得多。

媽媽要求我3歲開始學國畫。學國畫就少不了中文字和唐詩等。畫畫容易些。所以我開始把漢字當做圖形來“畫”,不過,還是常常缺橫少豎的,很讓我頭痛。

5歲以后,每周六開始上中文學校。回家寫中文作業時、每次要背誦中文課文時,我都很不情願。但漸漸地,我的中文越來越好,能夠深入地用中文交流了,在中文學校也經常被老師安排演講。對於詩詞,雖然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但覺得朗朗上口,也是很有意思的。終於,我的SAT及12年級中文考試都獲得了滿分。

現在,我知道了,我雖然出生在加拿大,具有加拿大的國籍,但我依然是個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我的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我愛加拿大,我也愛我的祖籍國——中國。我應該會讀會寫自己的母語——中文。

現在,幾乎每年我都去中國,看到中國的大好河山、看到欣欣向榮的中國經濟發展、看到日新月異的中國城市,我為我有中國的血統而自豪!

雙面中國

德 偉(12歲,德國)

在我眼裡,中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我在中文學校學到的課文中,有一篇文章是關於外國留學生看中國的。他們很喜歡北京,特別是四合院的鄰裡關系,人們見面時親熱地打招呼,互相問候,讓人們感覺像生活在大家庭中一樣。在北京還有很多林蔭路、小公園,人們常常去那裡跑步、散步、打太極拳、跳舞、唱京劇。夏天的晚上很多人在外邊彈琴、唱歌、下棋或者聊天。所有這一切都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前我在中國讀過書,當時我住在一位退休老師家裡,隻有周末才可以回家。現在想想,當時住在老師家還是很有像北京四合院的感覺的。我覺得中國學校的老師好嚴厲啊!中國的學生從早上到晚上,天天有做不完的作業。

前幾年回國,發現我們那兒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條條筆直的道路修起來了,一棟棟漂亮的住房建起來了,一輛輛嶄新的汽車開出來了,那些人力三輪車消失了,街上的餐館、小吃、超市也多起來了,只是那些菜市場仍然不很干淨。

我很久沒回中國了,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才能回去。不過我想,大概很多地方我都不認識了吧。

我想回中國讀大學

許文玓(15歲,德國)

我從小就在德國生活。雖然我不是在中國出生也不是在中國長大,但是我對中國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首先,我的父母是在中國出生的,所以我的祖籍國是中國。其次,我的其他親人們都生活在中國。所以我很愛中國,也特別喜歡回中國。

對我來說,回中國是個很大的樂趣。每次都讓我很開心很幸福。到中國一下了飛機,我就有種回到久別故鄉的感覺。中國人,中國的城市,中國特有的氣氛和中國的飲食,這些都讓我喜歡。甚至北京很堵的交通和擁擠的地鐵也讓我感到親切。我和爸爸媽媽每兩年回一次中國,但是對我來說,我每年都想要回中國。

每次回中國,最重要的是看望我們的親戚。我們一起吃飯,一起聊天,每次還會抽時間去看中國的名勝古跡。

我們每次回國先在北京爺爺奶奶那裡待兩個星期。爺爺奶奶年齡大了,為了不打擾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都是住在爺爺奶奶所在的校園的賓館裡,吃完早餐就穿過大學校園去看望爺爺奶奶。早上的校園裡到處都能看見晨讀的大學生,我在德國雖然也住在大學生宿舍附近,但從來沒有看見這種晨讀的學生。媽媽說,咱們中國人是個很勤勞的民族。看著這些大學生我就想,以后有機會也來中國大學學習一段時間,試著做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告別了爺爺和奶奶,我們乘火車去上海看姥姥和舅舅一家。去年舅媽又給我生了個小表弟,這樣我就有兩個表弟了。在舅舅家,我感到中國孩子活得好辛苦啊!大表弟才7歲,除了上學,他的課余時間被舅媽安排得滿滿的。學鋼琴,學繪畫,學游泳,學古文,就連學校已有的英文課舅媽還給表弟額外報了個英語班。開始我以為表弟在學校成績不好才另外上補習班呢,沒想到表弟各科成績都是全班最好的,他額外學的都是高年級所學的,弄得表弟幾乎沒有時間和我玩。我慶幸自己不是在中國上學。

每次回中國,我的中文都有很大的長進,也讓我更加喜歡學習中文。每次回中國都能開闊我的眼界,增長很多見識。我雖然生在德國、長在德國,也入了德國籍,但我覺得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

敢問路在何方

歷海歌(9歲,德國)

我的音樂老師給我布置了一項作業,讓我介紹一下自己最喜歡的歌星和他們唱的歌。爸爸在家常播放一些中國歌曲,我很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聽。所以,我就選了中國的歌唱家蔣大為,還有他唱的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介紹給同學們,他們也很喜歡聽。這可讓爸爸媽媽大吃一驚,他們以為我會選德國的“破褲子”或“醫生們”這樣的流行樂隊。其實,我也不是不喜歡德國的歌手,只是一聽到中國的歌曲就感到很舒服,心情也更好了。中國歌就是能打動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對此,爸爸說了一句“血濃於水”,我聽著歌好像有點明白了。

記得我在中國上幼兒園的時候,參加過一次郊游,我們到地裡拔了許多胡蘿卜。老師說:“拔胡蘿卜可不那麼簡單。要是力氣太小,胡蘿卜就挖不出來﹔要是力氣太大,胡蘿卜就會斷在地裡。”最后老師幫著挖了胡蘿卜,放到我們的袋子裡,我一共收獲了12根沉甸甸的胡蘿卜。

每次聽爸爸媽媽回憶起我們曾經走過的路,我就會興奮不已,好像那時候的快樂又回到身邊。爸爸告訴我,等我長大以后,還會走許多路。只是我現在不知道長大以后是什麼樣,我很好奇,也有點擔心。但是我知道,不管我走到哪兒,都會有一條路,我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你要問我“路在何方”,我可以用《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的最后一句來回答:路在腳下。

在中國讀書太可怕

劉佳宜(十二歲,德國)

今年春假,爸爸媽媽帶我回國去看望了我思念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叔叔阿姨們。

回去之前,我已想好了,要讓北京的表哥嶠嶠帶我去打游戲,要跟著武漢的堂姐琅琅去游樂場。可是,當我們到了北京、上海和武漢之后,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北京我沒看到表哥,在武漢也沒見到堂姐。你們猜猜是為什麼呢?既不是因為他們生病,也不是因為他們爸爸媽媽沒時間。居然是一個在我看來十分滑稽的原因: 表哥一個月后要參加高考﹔而堂姐呢,兩周后要參加初中畢業考試。小姨和叔叔怕我影響他們學習,不讓我們見面。

小姨告訴我,表哥周一到周五每天6點鐘就出門去學校參加早自習,一直到晚上10點上完晚自習才回家。周末去參加各種補習班。因為實在沒有多余的時間,所以連練了10年的鋼琴也隻好放棄了。堂姐更可憐,她在一所寄宿學校讀書,已經兩個月沒回家了。嬸嬸每周三去給她送點吃的,這才能與她短時間見上一面。天哪,表哥和堂姐讀書這麼辛苦,在中國讀書太可怕了!

兩年前我們回國休假的經歷更讓我記憶猶新。當時爸爸媽媽為了讓我的中文學得更好,把我送到爸爸的故鄉黃梅縣的一所小學,讓我在三年級上了3周的課。每天同學們很早就來到學校,一起吃早飯,然后一直上課上到下午4點半。中午在學校吃完午飯后,所有的學生都趴在課桌上睡午覺。因為在德國我從來不睡午覺,所以不習慣,每天趴在硬硬的木桌上半天也睡不著。心裡想: 唉喲,這兒是什麼地方?還要讓我坐著睡覺,凳子居然連個靠背都沒有,我要真睡著了,還不得摔下來?教學課程呢,相比德國學校三年級的課程實在是太難了!尤其是語文課,我經常聽得就像在雲裡霧裡一樣。放學后,老師每天布置很多的書寫作業,還讓小朋友們回家背課文呢!我沒有一次能全部完成作業,很多同學到晚上10點鐘還在學習。可在德國,這麼大的孩子8點鐘就該上床睡覺了。德國的小學裡,一個班上隻有20多個學生,而中國班裡竟有四五十個學生。我坐在后面,有時連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楚,真想帶個望遠鏡去上課!

但中國同學們勤奮學習的精神實在讓我佩服!我能在德國上學,真是太幸福了!不過我多麼希望中國的小伙伴們能和我一樣,不再有繁重的作業,不再有來自父母過高的要求,多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輕鬆快樂地學習,健康幸福地成長。

(責編:黃達、姚麗娜)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中國大學 路在何方 西游記 敢問路在何方 送孩子回國讀書,走起 同學 考試 課程 上課 去學校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一汽反腐風暴或牽涉周永康家屬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上海篇(高清)

中國周邊潛艇實力掃描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