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資訊(原)>> 正文

以舉國之殤銘記歷史 警示未來

2014-12-13 09:36:00|來源:人民網|字號:

 

人民網12月13日訊 今年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設立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作為首個國家公祭日,人民網採訪並整理多方專家觀點,以解讀國家設立首個公祭日的多重意義。

增加民族認同感,增強國家凝聚力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高祖貴接受記者採訪指出,設立國家公祭日能夠強化整個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感。“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大家對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的民族認同感需要強化,這有助於我們提升凝聚力,增強合力,促進國家發展。”

高祖貴說,設立國家公祭日還會讓我們銘記歷史,但卻並非是要牢記仇恨。“我們要看到的是,在我們不夠強大的時候,我們就會遇到很多問題。隻有把自己的國家發展壯大起來,才能在國際沖突和爭端上捍衛自己的權益。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需要和有關國家一起推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尊重人權,彰顯對生命的敬畏

江蘇省檔案館研究館員徐立剛在談論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四點必要性時指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首先在於我們必須以人為本,珍重和敬畏生命,維護最基本人權。

30多萬,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中國人的生命。這些死難者的背后,是一個個曾經溫暖的家庭。中國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體現的是對人權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對和平的向往。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認為:設立國家公祭日彰顯了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權的尊重。

“確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對南京大屠殺中大量死難同胞的告慰和尊重。”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博導、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說,國家公祭日的設置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那些殺戮、逞凶的日本法西斯軍隊已經遭到了可恥的失敗,那些發動戰爭元凶的甲級戰犯已經遭到了應有懲治,后來的人們知道並同情他們的無辜和苦難。這種告慰和尊重是人類良知的重要體現。

打擊日本右翼歪曲、抹殺歷史的“翻案”企圖

周永生:對否定南京大屠殺右翼復辟勢力的庄嚴警告和法律壓制。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世界鄭重宣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罪行不可否認,表明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沒有忘記人類歷史上那最丑惡的血腥屠殺一幕。同時,這也是對日本右翼復辟勢力的庄嚴警告和法律壓制。任何企圖復辟軍國主義的勢力,任何企圖推翻戰后國際新秩序的政策,都不可能得逞。

羅援:沉重打擊日本右翼試圖歪曲、抹殺歷史的“翻案”企圖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鐵証如山,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對此作出了庄嚴的審判。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有侵華日軍各級指揮機構當時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記錄為証,有中國幸存者的血淚控訴為証,有《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等國際人士提供的証言和美國牧師約翰?馬吉1937年拍攝的電影膠片為証。

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讓人們銘記這段血凝的歷史,對於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反擊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略與加害史實的言行具有重要意義。

以史為鑒,喚醒民族精神

羅援:反思歷史教訓,激揚民族精神

短短六個星期之內,30萬骨肉同胞生靈涂炭,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殘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國力軍力的孱弱。國民政府指揮無方,一些國民黨部隊臨陣脫逃,而民眾則毫無組織,散沙一盤。更有甚者,充當“帶路黨”,引領日本侵略者指認已經解除武裝的中國軍人。

硝煙已經散盡,警鐘仍需長鳴。牢記國恥,勿忘國殤,富國強軍,銳意進取,居安思危,常備不懈,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絕不讓歷史重演,這就是設立國家公祭日和舉行國家公祭儀式的意義所在。

周永生: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發揮長期的教育作用

設立國家公祭日,將有助於向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傳播歷史事實的真相﹔有助於對中國和世界人民發揮良好的教育作用﹔有助於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青少年產生長遠的歷史教育、善惡教育、是非教育、價值觀念教育作用。發揮積極正義的影響,傳遞正能量,培育未來一代正確的歷史觀、正確的價值觀,才有助於青年一代肩負起歷史的重托,制止殘暴與無道,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進步。

符合國際慣例,追求共同和平

殘忍、嗜血是人類扭曲的變態心理,是阻礙人類文明發展的毒瘤,理應受到全人類的唾棄。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以設立紀念日的形式,提醒人們勿忘歷史,警惕噩夢重演。例如,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紀念日、德國的大屠殺受害者紀念日、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殺紀念日、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日等。

在羅援看來,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與上述紀念日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將使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人民集體記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們牢記戰爭悲劇、追求共同和平的重要歷史資源。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也表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符合國際慣例。”

專欄作家,著名評論人徐立凡認為,南京大屠殺警示意義是世界性的國家公祭日就是通過直面歷史上的悲情時刻,以達到以史為鑒、警示后人的目的。

南京大屠殺象征著中國苦難近代史的高潮時刻。中國自近代以來所遭遇的外部壓力,給整個民族留下了許多歷史疤痕,而八年抗戰最為艱苦,中國軍民付出的犧牲最大,中國向現代性轉變的進程被阻滯得最為嚴重。無論從反法西斯主義還是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看,南京大屠殺都不僅是歷史留給中國人的傷痛,也是留給全世界的傷痛。如同奧斯威辛集中營,其警示意義是世界性的。

制度化形式,富於氛圍感染力

徐立剛認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於展示國家形象很有意義。這昭示了中國對人權的尊重,對歷史的認知達到高度和趨向成熟。這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喚起民眾與國家患難與共的情感,有利於世人學習和傳承歷史,有利於警示和教育世人尤其是年輕人,有利於與國際社會進行溝通。

事實勝於雄辯,國際社會認同中國設國家公祭日

周永生指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草案的公布,已經得到了國內社會和國際媒體的積極評價,表明我們這種祭奠先人的實踐活動是正確的,有必要就此進一步加以推廣。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的影響,必將超越國家遠播世界各地。人們在牢記人類成長中經歷的苦難與付出的沉重代價的同時,更應加倍珍惜無數生命的付出和苦難換來的和平。

今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南京將全城鳴笛向死難者致哀。

不忘歷史,居安思危,這樣一場庄嚴的具有喚醒和開悟價值的國家公祭正當其時。

(責編:李楊)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銘記歷史,歷史罪行,歷史教育,歷史事實,歷史資源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美中情局酷刑“設計師”身份曝光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湖南男子持“青龍偃月刀”打砸超市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