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盘点三公经费之最:气象局最详细 全国总工会为零

2012年08月01日14:1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2011年7月,正是各部门纷纷公开“三公经费”之时,“三公”这个词在街谈巷议和微博关注的热榜上一月居高不下。今年7月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虽然有媒体充分预热,却因各部门行动整齐划一、效率“过高”,而使公众关注度显得昙花一现。
 
去年向98家中央部委连递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被视为“民间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第一人”的北京律师李劲松告诉人民网记者,自己现在关注的是,“下一步该怎样行动,才能切实产生推进中国区县一级行政机关‘三公消费’公开速度的效果?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各地公民与中央上下良性呼应,由反‘三公消费’腐败的旁观怒骂者,转变为反当地‘三公消费’腐败行动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公开“最快”:南水北调办与新华社
 
一反去年姗姗掀起三公“面纱”的风格,今年“三公经费”公开的动作之快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形容。不仅早在半个多月前就有财政部有关负责人“预告”三公公开的准确日期为7月19日,甚至还存在个别部门“抢跑”。
 
7月18日,在其自身官方网站上还毫无动静时,中新网就已抢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三公经费”消息,使其成为领跑三公公开媒体前线的第一个部门。而新华社则成为第一家公布完整报告的中央单位。7月18日下午4点半,中央政府网站更新了新华社2011年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报告,事后表明,这份报告的格式正是此次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标准格式,包含6-7份预/决算表、部门状况、表格说明和名词解释。
 
其他中央部门和单位的动作也算不上慢。7月19日一夜之间,90多家中央部门的三公费用基本公开完毕,报告最晚上网者也未超过一周时间。
 
公开“最详细”:中国气象局
 
由于采取了相对统一的格式,今年各部门不再如去年一般在“三公经费”公开的详细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异。对公众理解复杂的三公数字具备重要意义的一个数据——“部门人数”,只有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国税总局、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物资储备局七个部门公开。
 
长期关注公共财政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在公开采访中认为,公布人员编制数非常重要。这个数字是计算人均“三公”以及人均的公车、接待、出国费用的起点,有了它才能给各部委排队,起到警示作用。遗憾的是,目前这个数据尚未进入强制要求公开的数据之列。
 
以“部门人数”作为划分各部委公开详细度的分水岭,向上再细分,七个部门中“三公经费”公开相对最为详细的是中国气象局。除了基本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分项说明以外,气象局还给出了支出决算与支出分级决算的饼状图,以及车辆平均购置/运行支出等未强制要求列明的数据;对于2012年三公预算高于2011年决算的原因,也在报告中作了说明。
 
但总的看来,各部门都在财政部公开要求的划线中循规蹈矩地前进,未有逾矩者。有些部门的创意体现在别处,如国家工商总局,决算报告中有11页用来历数当年管理工作主要成果,而涉及“三公经费”公开的部分加起来共3页,其中表格就占一整页,实际数据仅一行。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目前的公布中,各部门均缺乏对“三公经费”的细则说明,应当具体到什么程度?如公务接待,应具体到接待谁,各级别的有多少次;还应当建立一个回应平台,针对群众对数字的质疑进行解释;如果没有回应,公布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接下来必须解决回应的问题。
 
三公“最多”的部门:国税总局
 
从已公布的明细来看,拥有全国税务系统这个最为庞大的决算单位的国税总局无疑是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数最高者,总额达20.38亿元。其中仅公车支出就达13.7亿元,这一点在公布之后也立即引起了公众的瞩目。名列第二的海关总署,去年“三公经费”总额高达5.02亿元,但也仅占国税总局“三公经费”总数的四分之一。
 
但国税总局也有理由:名义上是“总局”的经费决算事实上包括了全国税务系统的“三公经费”,也就是58.23万干部职工、共计3605个预算单位的支出。与其职工人数最为接近、同属垂直管理的教育部,虽然“三公经费”只有其1/83,却是在仅112个预算单位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公“最少”的部门:中华全国总工会
 
相比其他部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称“全总”)的账本无疑是最简略的。作为最晚公开同时也是初次加入公开大阵的“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型单位,全总公开的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数和2012年预算数均为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调查表明,全总公开“三公经费”均是零的原因,在于这张表的名称是“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而全总的相关经费开支不来自财政拨款,而直接提自每年上收的工会经费,属于自收自支。这一做法的法律依据是《工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经费独立原则”。
 
对于按照财政部标准格式公开的全总来说,这种公开结果省力又省心,但对于追求“公开的目的是监督”的公众,这显然不合其初衷。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来自自收自支的公务经费,实际上已经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三公经费”,因为它消耗的并非国家财政资金。
 
“我不明白全总为什么要赶这一趟,当然它要公开也有它的意义。”贾康说,“但未来属于‘三公经费’的公开渠道和其他类型的还是应该明确分开,以免造成公众混淆。”(记者 刘茸)
 
(责编:云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