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百对老人庆金婚 送玫瑰说“我爱你”

2012年10月22日09:39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昨日,金婚老人宋旭升(右)和王文香在花门前摆出象征爱情的心形。当日,“百对老人金婚庆典”在北京圆明园举行。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被称为“九同鸳鸯”的王津瑜(右)和郭雅姮(左)夫妇举着当年的结婚照参加“百对老人金婚庆典”。

新京报记者 林野 摄

新京报讯 (记者林野)“老伴!你辛苦了,我爱你。”21日上午10时,一场“百对老人金婚庆典”在圆明园九洲景区举行,100对金婚老人及其子女,共计400余人在重阳节前夕共同见证了这温馨的一幕。

老大爷现场表白

尽管北京昨日气温降至10℃以下,但金秋的圆明园内,万株菊花开得正灿烂,百对老人仍满面笑容地等待着金婚庆典。九洲景区也被重新装点,一条长达300米的“金色大道”尤为惹人注目。

伴随着婚礼进行曲,老人们手持玫瑰缓缓走上金色大道,陆续穿过象征着五个不同人生阶段的花门。同时,现场还摆放着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带领这些金婚夫妇一起回顾了人生历程。一位老大爷激动地对站在旁边的老伴喊了起来:“老伴!你辛苦了,我爱你。”不少圆明园游客也被这温馨幸福的一幕打动,纷纷鼓掌致意。“半个世纪相濡以沫真是太不容易了。”一位游客感叹。

行军礼感谢老伴付出

穿着军装参加庆典的马英贤大爷引起了游客们注意,他在部队服役多年,今年已经85岁。他的老伴叫甄苏英,81岁。马大爷向自己的老伴行军礼,感谢其一生无悔付出、照顾家庭。

马大爷说,那会儿刚解放,条件不好,他结婚的时候就一包糖、一包茶叶和两包烟,“简单的很。”他回忆,那会儿自己在部队服役,所以照顾家庭的责任都落在了老伴身上,“她上班就背着孩子去,下班了再背回来。”马大爷眼带泪花看着自己的老伴,敬了一个军礼。“她很辛苦,太不容易了,我感谢她。”一旁的甄奶奶则有点不好意思,“别说了,别说了,现在一切都很好。”说完,两人手牵手迈向“金色大道”。

结婚证书见证50年

昨天,有不少老人带来了他们当年的结婚证书和结婚照,这些极具时代特色的物品如今成为老人们金婚历程的“见证者”。“那个年代能照上结婚照不容易。”一位老奶奶说,现在,结婚照已经成为了她和老伴的珍品。

在一摞结婚证书中,一张1962年的结婚证书形似奖状,中间印有两个红心的水印,写着“互助”二字。老人们说,这就是那个年代结婚的特色。五六十年以前的结婚证书,与现在的结婚证相比,有着非常浓郁的时代色彩,后来结婚证的外形才渐渐向证书过渡。

据了解,这次活动于9月底启动,受到了老年市民的欢迎。活动最终征集到近600对金婚夫妻,最大岁数94岁,其中还有抗战老兵、开国功臣、航天科学家等,有的老人的儿女专程从国外和全国各地赶回来参加父母的金婚盛典。

圆明园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他们组织这样一场活动,旨在倡导孝道倡导和谐,传递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活动原本只征集50对金婚老人,但老人们的热情及报名的火爆情况让组委会临时决定将参加人员增至100对。今后这类活动还将继续举办下去。

■ 故事

“九同鸳鸯”相伴55年

21日,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着“九同鸳鸯”之称的王津瑜、郭雅姮老夫妇。这对金婚夫妻祖籍厦门,且都是老师,人送外号“九同鸳鸯”——同学、同座、同志、同乡、同行、同伴、同床、同台、同甘共苦。不解的缘分伴随着55年的婚姻生活,一生相濡以沫。两位老人在台上勾勒出过去那个特定年代里相知相守、相互扶持的爱情,令所有在场人动容。

“解放前就跟他是初中同学,不过那会儿不认识。”郭雅姮说,1950年,他们两个人一起考上了厦门师范就有了一些接触。“按照现在的话说,我们那个时候是早恋。”1953年毕业后,郭雅姮去了福建师范大学,而王津瑜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两个人就开始频繁的书信来往。1955年,郭雅姮被分配到了今天的广渠门中学,而王津瑜则分配去了山东。“就是你们现在说的,异地恋。”郭雅姮说。

“我想分开两地不是办法啊,就在1957年申请调到了北京去。”王津瑜凑过来笑呵呵地说,然后两个人就领证结婚了,当了一辈子教师。当被问到婚姻如何长久的秘诀时,郭雅姮说:“简单的爱情和喜欢无法带来天长地久的婚姻,互相包容,婚姻生活才能长久。”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