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最早遇到社会矛盾纠纷,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他们的作为、形象,某种意义上就是党在亿万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下乡采访,打交道最多的是村党支部书记群体。前几年,感到他们普遍担忧的问题有三:一是,个人待遇低,辛苦打拼多年,忧退任后缺乏保障,此乃人之常情;二是,村里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岁岁年年村相似,忧发展无门,此为使命所在;三是,不少党员外出务工,忧其组织生活怎么过,年轻人入党意愿不强,忧队伍青黄不接,这是职责所系。
村支书是我国广大农村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急难险重时刻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抗震救灾时,他们冲锋在前,为乡亲父老撑起一片天;抗洪抢险时,他们顶着风雨,踩着泥泞,挨家挨户通知群众转移;乡邻发生纠纷,村民遇到困难,他们第一时间赶到,及时调解,帮贫扶困。
村支书最早遇到社会矛盾纠纷,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他们的作为、形象,某种意义上就是党在亿万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透射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正是村支书们的所忧,也是从中央到各地着力破解的难题。
在攻坚克难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支书们喜讯不断。
待遇提高了。各地愈加重视村支书群体,重点管理,逐步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让他们生活上有保障,政治上有地位,工作上有动力,解决村干部尤其是支部书记的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不少村支书因为表现出色还成了公务员。村支书们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未来有奔头,干起工作有劲头。
舞台扩大了。对于村支书,既要待遇留人,也要事业留人。绝大部分村支书都有造福一方的强烈意愿。取消农业税后,不少村支书感到可干的事少了。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村支书们为之欣喜不已,他们看到了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魄力,看到干部下到基层,钱投向基层,资源整合在基层。随之,越来越多的支部有了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经费有了保障。明确发展思路,鼓起村民腰包,支部增强了号召力和凝聚力。
吸引力增强了。外出务工的党员也传回一个个好消息,在外地他们也成立了流动党员支部,共享流入地的党建资源,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随着产业梯度转移,不少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一些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回来了。他们在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帮着家乡出谋划策、设立党组织,有的甚至提议学习人家城里搞的区域化党建。农村的年轻人,也纷纷向村支书们表达入党意愿。
变化这么大,您说,村支书们能不高兴吗?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村支书由忧转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