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新闻中心已于11月1日开始运行,再次将随同记者的视角,探究本次大会的媒体风向。 |
与骤然下降的北京气温相反,位于北京市复兴路乙11号的梅地亚中心洋溢着一种热情。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设在这里。进到大堂,以红黄为主色调的指示牌、显示屏,向来自全球各大媒体的记者表达着中国态度:“热烈欢迎!”
当然,“热烈欢迎”不仅仅是标语上的文字。从精致的茶点到周到的采访服务,从各种必备的硬件到详细全面的资料,这里似乎在利用每一个细节来体现开放姿态。
在二层的新闻发布厅内,两个大台子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内容涵盖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据说首批就有3万多册,包括中、英、法、德、西、日、阿、俄、韩9个语种。显然是想让更多的上会记者了解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
午饭时分,记者不多,但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你来晚了,好多好看的书都被拿光了。”
最受欢迎的据说是“人文中国书系”,包括中国文化、中国环境、中国法律、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饮食、中国汉字等50余册,摆出来不到两天就被一抢而光。外文版的书,封面设计尤其精致,素描勾勒的画面浸透了中国文化元素。
而今天前去的记者,像《中国的抉择》《解读“十二五”规划》《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书籍,也已经拿不到了。
记者翻看了一些书籍,并不全是想象中列数成就的材料整理。比如《中国十年》,在系统地阐述“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等重大命题同时,并未回避中国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章中,编者用详细的数据介绍了“中国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成本”。
除了针对中外记者的“普及类”书籍外,科技、环保、民生类的书籍占主流。比如 《中国科技和教育》《低碳发展》《健康中国》等,皆以详尽的数据、分析,向世界说明中国10年来在各领域的发展脉络。甚至有的书籍似乎是专门针对舆论关注的产业热点,比如《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这里公用电话、手机自助充电站、宽带网络接口、电源、上网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而且无线宽带的网络信号也覆盖新闻中心,记者使用自己的设备在这里可以随意访问互联网。
“我认为做得很好。”一位记者说,“这种开放姿态值得肯定。”(记者 张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