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思并未停止,各地关注流浪群体的救助现状,掀起一轮关爱流浪儿童的行动,从政府部门到社会机构为这些孩子们积极搭建“避风港”。 |
据新华社合肥11月21日电(记者蔡敏 朱青)近日,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为了避寒在垃圾箱中取暖,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这一悲剧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网民将其比作现代版“卖火柴的小女孩”。毕节市相关负责官员受到问责,并被停职免职。但对此的反思并未停止,各地关注流浪群体的救助现状,掀起一轮关爱流浪儿童的行动,从政府部门到社会机构为这些孩子们积极搭建“避风港”。
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近15万人次。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数超出这个数目。贵州毕节事件使全社会深刻反思对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的管护缺失。有网友表示,政府救济的缺失对“流浪儿童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问谁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救助站、避寒中心在哪里,怎么去,电话是多少,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专门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建立起以省、市、县三级救助管理机构和以乡镇(街道)、社区救助网点为平台的网格化救助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水平。
其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救助服务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在繁华地段、重点街区路段、车站码头等设立救助引导标识,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
在5个流浪儿童不幸离世的贵州省,公安部门展开行动,要在十天内摸清全省流浪未成年人和辍学儿童的数量,逐一登记造册,分类分析,找准症结,加强收容救助工作,并着手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长效机制。
贵阳市每天增派“流浪儿童街头救助车”,专门搜救流浪儿童。被救助的儿童除了吃、穿一律免费外,还将根据意愿送部分儿童到正规公办学校读书,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
重庆市救助站的流动救助车则在车站、码头、各大商圈、地下通道、地铁站等地寻找流浪的孩子。12支专业劝导队伍还对孩子进行教育矫治,为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主动回归家庭。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说,孩子的失助源自家庭、社会、政府部门各个责任主体的角色失位。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绝不能仅止于“饿了送饭冷了送衣”,应该给渎职官员以教训和惩处,完善失灵制度,给冷漠路人、失职家长以警醒和教育,各方司其职,共担关爱之责。